——昭烈帝刘备
刘备之所以能创立蜀汉,终成大业,因为刘备也是不同凡俗的英雄,与曹操、孙权同一水平,他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会用人,能团结人”。刘备的这一优点,得到过毛泽东多次赞扬。
【刘备小传】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公元221-223年在位。
史书称,刘备为西汉景帝之子口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祖父刘雄和父亲刘弘都曾在州郡做官。
刘备年少时丧父,和母亲靠贩卖草鞋和织席为生。他家院子东南角的篱笆边上长着一棵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枝叶浓密,形状像个小车盖,来往的人都惊异此树长得不寻常,有人说这家一定会出贵人。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积累了价值千金的家财,来往涿郡一带贩马,遇见先生,觉得他是个奇才,于是赠给他很多钱。刘备因此能够用这笔钱组织起了一支人马打天下。
刘备是三国时期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能够宽和待人,知人善任,依靠一批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在群雄割据的混乱中不断克敌制胜,并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毛泽东评点】
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转引自芦荻《毛泽东谈二十四史》,见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5-216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见陈晋《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时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1957年7月9日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2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957年3月20日下午十三时到十四时,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还向我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
——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261-26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写完后,毛泽东说辛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诗句。他讲蛩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时说,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林克静静地听着。接着,毛泽东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李林达《情满西湖》,第24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转引自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领袖·元帅·战友》,第2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堆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取荆州为枝节、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殒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汉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
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另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
“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转引自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1994年第9期。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读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鉴赏】
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其实三国分立(主要是汉魏分立)是中国遭受19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准备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国内所进行的某些措施,客观上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所以它们的暂时存在都是合理的。”毛泽东指出:
“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在毛泽东眼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立蜀国,促进统一,是刘备的主要历史贡献。刘备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杰出的历史贡献,自然有各种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来看,正如毛泽东所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刘备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贩鞋织席为生,好结交豪侠。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他聚徒众,跟随中山国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除安喜(今河北定县东南)尉。因与督邮冲突,弃官亡命。后刘备加入大将军何进的队伍,继续参与镇压黄巾军,因下邳一役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今山东昌邑东)丞,又做过高唐县(今山东禹城西南)县尉、县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投靠中郎将公孙瓒,为别部司马,数有战功,领平原国(今山东平原南)相。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徐州牧陶谦为曹操所攻,刘备率兵相救,陶谦死,刘备据其遗命,代为徐州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与盘踞寿春的袁术相拒,为另一军阀吕布所乘,败归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曹操荐刘备为豫州牧,进位左将军,很为曹操看重。因与汉献帝舅董承谋杀曹操事泄,逃到徐州,杀刺史车胄,统众数万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曹操击败,弃妻与子,关羽亦被迫降曹,刘备依袁绍,极受尊重。官渡之战中,刘备奉袁绍之命到汝南去袭曹操后方许都,被击败,关羽来归。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后,接着进攻刘备。刘备南奔荆州的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使屯新野(今河南新野)。
屯驻新野期间,刘备广交荆州英雄豪杰、贤能之士。以图振兴汉室。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讨教,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求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方略,即所谓“隆中对”。刘备声望日高,荆州豪杰归附者日多,于是刘表对他有所防备。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建议袭取曹操根据地许都(今河南许昌东),刘表未采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伐。刘备逃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采纳诸葛亮之计,与孙权联合;孙权因曹操夺得荆州后,居于吴国长江上游,曹操率水陆大军东下,直接受到威胁,也原与刘备联合,共抗曹操。于是孙刘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取武陵、长沙、桂陵、零陵四郡,据有荆州之地,才取得一个立足点,结束了东奔西跑流动作战的历史。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数万应益州牧刘璋之请,西人蜀。原为共同抵御汉中的张鲁和抵抗曹操。后两人失和,刘备攻下成都(今四川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因刘备已得益州为由,讨要荆州,刘备不给。孙权派吕蒙攻下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地,随后孙刘言和,荆州六州,各辖三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率军北伐汉中,老将黄忠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率军亲征,无功而还。刘备遂占领汉中,为汉中王。同年,关羽被东吴吕蒙袭杀,荆州为孙权夺去。蜀国规模自此基本确定。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当年,刘备兴师伐吴,欲报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次年两军战于夷陵。因战场指挥错误,且相持七八十天,蜀军疲惫,士气低落,为吴国大将陆逊所败,损失惨重。刘备逃归白帝城,第二年病故,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不久,葬入永安宫,谥昭烈帝。
总之,刘备从一介布衣,在军阀混战之中,终于创立蜀汉政权,与魏、吴鼎足而立,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做了准备,作为自己的历史贡献。
刘备之所以能创立蜀汉,终成大业,因为刘备也是不同凡俗的英雄,与曹操、孙权同一水平,他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会用人,能团结人”。刘备的这一优点,得到过毛泽东多次赞扬。1957年7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
“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1959年6月,毛泽东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谈话时,又提到刘备,他认为刘备同孙权、袁绍一样,都有多谋寡断的缺点。
不如曹操多谋善断,虽然刘备跟曹操同等水平。据老革命家薄一波回忆,毛泽东有一次对他说:“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南下的班子,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用作军师,说是“如鱼得水”,言听计从;赵云被称为“四千岁”;对收降的马超、黄忠,后都列入五虎大将;对原刘璋手下的法正、许靖、刘巴、蒋琬、费祎等委以重任,甚至连原先反对刘备入蜀,直到刘璋投降后才投降的黄权,刘备也不计前慊,加以任用。刘备这种任人唯贤的路线,使他人才济济,争相效命,是他获得胜利的组织保障。
刘备明显的缺点是“多谋寡断”。这一缺点,在吴蜀夷陵之战中暴露得很充分。
公元221年,为了替关羽复仇、夺回荆州,刘备不听群臣劝谏,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讨伐东吴。就当时吴蜀两国形势看,刘备凭借地理优势,如果指挥得当,也不是没有打败东吴军队、夺回荆州的可能。刘备亲帅大军由三峡顺流而下,攻破孙吴的巫县(今四川巫山)、秭归(今湖北秭归)守军,水陆并进,最后到达猇亭(今湖北宜昌西北)一带扎营。
与此同时,刘备还派侍中到五谿蛮地区安慰动员,五谿蛮积极出兵响应。蜀军自巫峡至夷陵界,树栅连营700余里,立几十营,凭高据险,气势很盛。此时双方交战,蜀军取胜可能性很大。但深谙兵机的陆逊,拒不交战,等待时机。由于蜀军在山地布阵,兵力难以展开,而且劳师费时。双方在猇亭对峙半年,蜀军没有机会与吴军作战,粮草物资一天天减少,士气逐渐低落。刘备急于求成,改变战略,命水军全部登陆,进入山林。陆逊采用火攻,连破蜀军40余营。蜀军大败,损失4万多人,舟船、器械、辎重也损失殆尽。刘备连夜逃回白帝城,悔恨交加,一病不起。
对于这一战役,毛泽东在读《三国志集解》时,从当时处于强者一方的刘备的角度,曾加以总结,进行新的探讨。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陆逊传》中,引用清代学者钱振锽的评论,说陆逊破刘备的办法,不过是用火攻,如果蜀军不用山木扎营,以土石营垒,陆逊又有什么办法攻破蜀军呢?毛泽东针对这种说法批注道:“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
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乱,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在毛泽东看来,土石营垒,虽不怕火攻,但由于粮草供应不便,也不可能保障刘备持续进攻。刘备战胜吴军的办法,是“打运动战”,从吴军防守较弱的夷陵南边的澧水流域进攻,使吴军分兵,然后各个击破。应该说毛泽东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刘备的“多谋寡断”,贻误战机,又因为他的指挥失当,导致失败,这对于这位“老于兵道”的马上皇帝来说,确实有点令人费解。
直到毛泽东晚年,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夷陵之战刘备的失败作了新的探讨,他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700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接着分析说诸葛亮对东吴讨还荆州“推诿软磨”,做出适当让步,而不破坏与孙吴的统一战线。而刘备不懂得这一点,派根本不执行“联吴抗曹”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就是错误;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后,刘备不听众人劝谏,一意孤行,一向“多谋寡断”的刘备这一回倒是断了,可惜断错了,可谓一误再误。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再次对夷陵之战提出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