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
重耳在楚国受到很好的礼遇,当楚成王一再逼问他回到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楚国的时候,他只答应假如今后两国交兵,当退避三舍。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表现了绝不牺牲国家利益,不向对手屈服的英雄气概,显示出他已经成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重耳小传】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从小就爱好接近士人,十七岁那年,手下已经有五个贤士,他们是赵衰、孤偃咎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早在晋献公做太子的时候,重耳已长大成人了。献公做国君,重耳已有二十一岁。
献公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因为骊姬的缘故,献公准备打发重耳到薄城去防守秦国。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献公杀死太子申生,骊姬又在献公面前说重耳的坏话,重耳很是害怕,没有敢告别献公,于是去蒲城防守。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献公派宦者履鞮赶到蒲城去杀重耳。重耳跳墙逃跑,履鞮追上前去,把重耳的衣袖砍了下来。重耳就逃到了狄国。狄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当时,重耳四十三岁。除了上述五个贤士跟随外,其他不著名的尚有几十个人,都到了狄国。
狄国攻打另一支赤狄,俘获两个姑娘,把年纪较大的嫁给重耳,生下了伯和叔刘;又把年纪较小的嫁给赵衰,生下了赵盾。重耳在狄国居住了五年,晋献公死了。这时,晋国的大臣里克已经杀死奚齐、悼子。他派人到狄国迎接重耳回去,准备立他做国君。重耳怕回国后被杀,因此坚决谢绝,不敢回国。不久,晋国就改接他的弟弟夷吾,立做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惠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因他畏惧重耳,就派宦者履鞮和壮士准备杀死重耳。重耳听到这个消息,跟赵衰等人一道商议说:“当初我逃奔狄国,不是认为依仗它可以重新兴起,而是因为这里和晋国较近,容易到达,所以暂且歇歇脚。我们歇脚太久了,很想搬迁到大国去。齐桓公急公好义,一心想当霸主,所以广为收抚诸侯。如今听说他的大臣管仲、朋已经死了,他也很想得到一些贤臣帮助他做一番事业,我们何不到齐国去呢?”于是,大家就动身往齐国。
重耳临走前,对他的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他的妻子笑着说:“等你二十五年再嫁,我坟上的柏树也长大了。虽然这样,我还是等你吧。”重耳在狄国一共居住了十二年方才离开。
重耳一行到齐国去,路过卫国,卫文公对他们没有以礼相待。重耳离开卫国,经过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肚中饥饿,向一个当地老百姓要吃的东西。那人拿一块泥土盛在器物中给他。重耳非常生气。赵衰说:“给你土,象征将来拥有土地,你应该拜谢接受下来。”
到了齐国,齐桓公礼遇备至,而且把自己宗室的女儿嫁给重耳,又给了八十匹马,重耳安于齐国的生活。两年以后,齐桓公死了,这时竖刁等就在齐国发动内乱,齐孝公被立为国君。重耳留在齐国共五年。他爱齐国的妻子,没有离开之意。赵衰和咎犯躲在桑林里,商量叫重耳离开齐国的方法。
重耳的齐国妻子的侍女正好在树上听到,就回去告诉了她的主人。她的主人却杀死侍女,劝重耳赶快动身离开齐国。重耳说:“人只要活得平安快乐,哪里还管得了其他事情!宁可死在齐国,也不愿离开这里了。”妻子劝告他说:“你是一个大国的公子,因窘困而来到这里。跟随你的那些士人,都把命运寄托在你身上。你不赶快回国,报答那些劳苦的臣子。
却一心留恋女色,我很为你惭愧。况且你这时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建立功业呢?”妻子看到重耳不听劝告,就跟赵衰等定下计谋,用酒把重耳灌醉,放到车上载着,离开齐国。
车子行了很远,重耳酒醒,发觉了他们的计谋,愤怒极了,拿起戈来,要杀咎犯。咎犯说:“杀掉臣子,能成全公子的事业,这是我的愿望。”重耳说:“如果事情不成功,我要吃你这个舅父的肉。”咎犯说:“如果事情不成功,我的肉气味腥臊,哪里值得吃!”重耳只好罢休,跟大伙儿一道离开齐国。
重耳一行经过曹国,曹共公对他们不讲礼节。曹国的大夫螫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重耳非常贤能,又是同姓,遇到困难才到我国来,怎么可以不以礼相待呢?”曹共公不听从他的意见。螫负羁就私下送食物给重耳,并放一块玉璧在食物下面。但重耳接受了他的食物,但退还了他的玉璧。
重耳离开曹国,经过宋国。宋襄公刚刚吃了楚国的败仗,自己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受伤。他听说重耳贤能,就用国宾的礼节接待重耳。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和咎犯很友好,对咎犯说:“宋国是一个小国,最近又吃了败仗,不值得要求你们留在这里,请改道大国去。”他们就离开了宋国。
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
重耳离开郑国,又到楚国。楚成王用相当于接待诸侯的礼节款待重耳。重耳推辞不敢领受。赵衰说:“您流亡在外面十来年,连小国都轻视您,何况大国呢?如今楚国这样的大国如此看重您,您不要推辞,这是天意要让您兴起来了。”于是以诸侯贵宾的礼节相会。成王用厚礼招待重耳,重耳非常谦虚。成王问重耳说:“你如果回国,怎样报答寡人?”重耳回答说:“名贵的鸟羽、象牙、兽角、玉帛,你们用不完,还有多余,真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成王对重耳说:“虽然如此,到底用什么东西报答我?”重耳只好回答说:“如果不得已,晋、楚发生战争,同君王的兵车在平原大泽相遇了,请让我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将子玉听了,大怒道:“君王对晋公子这样厚礼相待,如今重耳却出言不逊,请杀掉他。”成王说:“晋公子非常贤能,流亡在外很久,跟从他的都是国家中很有才能的人,这是天意安排的,怎么可以杀呢?况且我已经说了用厚礼招待,怎么可以随意更改呢!”重耳在楚国居住了几个月,这时,作为人质留于秦国的晋太子圉从秦国逃回晋国,秦国对这事很恼火,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派人到楚国去请重耳。成王对重耳说:“楚国距离晋国很远,要历经几个国家才能到晋国。秦晋两国国境相接,秦国的国君又很贤慧,你应当赶快去秦国!”成王又用厚礼相送重耳。
重耳到了秦国,秦缪公把自己宗族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
以前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想接受她。司空季子劝告道:“圉的国家,我们尚且准备出兵攻伐,何况他以前的妻子呢?而且你接受以后,就和秦国结成亲戚,可以要求在秦国住下。你怎么可以拘泥于小节而忘掉大耻辱呢!”于是,重耳就接受了这五个女人。秦缪公高兴极了,设酒宴招待重耳。
在宴会上,赵衰唱了一首叫《黍苗》的诗篇。缪公说:“知道你们急着想回国了。”赵衰和重耳走下座位,向缪公再拜说:
“我们仰仗君王,好比庄稼的秧苗盼望及时雨。”这时正是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在这年九月死了,圉继位为国君。十一月,晋国葬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听说重耳在泰国,都暗中派人来劝重耳、赵衰等回国,说晋国准备做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缪公就派兵护卫重耳,让他回晋国。晋国听说秦国军队来了,也出兵抵御。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公子重耳这次一定会回国来登上国君之位了。只有惠公原来的重臣吕省、郤芮之流,不愿意立重耳为国君。重耳逃亡在外共十九年方得回国为君,这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但晋人绝大多数都拥护他。
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春天,秦军护送重耳到黄河边上。咎犯说:“我跟从您流亡天下,过失一定很多。连我自己也知道,何况您呢?请让我从此离开您吧。”重耳说:“如果回国以后,不跟你一条心,有河神为证!”说罢,就把一块玉璧投到黄河中,以此来向咎犯立誓。当时,介子推随从重耳,在船中见到这情形,笑着说:“这实在是上天对公子的开导,咎犯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向国君邀功,确实十分可耻。
我不愿跟这种人一道共事。”就自己隐藏起来,渡过了黄河。
秦军包围了晋国的令狐(今山西-临猗西),晋军驻扎在庐柳(今山西临猗西北),准备抵御。二月初一那天,咎犯同秦、晋的大夫在郇地(今山西临猗西南)订立盟约。初二那天,重耳入主晋国的军队。初六那天,到达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初七那天,重耳在武宫举行朝见祖庙的仪式,即位做晋国的国君,就是晋文公。晋国的群臣都去朝见他。晋怀公圉逃奔高梁(今山西临汾东北)。初八那天,晋文公派人去杀死了怀公。
【毛泽东评点】
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奏始皇也算。
——毛泽东1964年8月30日的一次谈话,转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鉴赏】
晋文公(前697—前628),献公子,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重耳从一个逃亡在外的政治流亡者最终成为一个诸侯霸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期流亡生活的磨练。
重耳从受到陷害逃生开始,流亡国外19年,先后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和秦八国,长期艰苦的磨练把他从一个贵族公子锻炼成一个高明的政治家。重耳出奔狄国时,已经43岁。他在狄国一住就是12年,还娶了妻子季隗。
当他不得已离开狄国时,吩咐留在狄国的妻子等待他25年不回来再改嫁。他到了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盛情款待,娶了齐国宗室的女儿姜氏。齐国的安逸生活,使重耳留连忘返,他不愿意再受流亡之苦,也不想回到形势险恶的晋国。当齐姜和赵衰等设计把他用酒灌醉抬上马车拉着离开齐国时,酒醒后他还以戈逐咎犯。这些都表现出他那贵族公子虚弱怯懦和苟且偷安的剥削阶级本性。可是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他遭受了卫、曹等国的轻视和无礼、五鹿人请他吃泥块的刺激以及季隗、齐姜和随行人员的鼓励、帮助,逐渐地坚强起来,终于成为一个阅历丰富的高明政治家。他在楚国受到很好的礼遇,当楚成王一再逼问他回到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楚国的时候,他只答应假如今后两国交兵,当退避三舍。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表现了绝不牺牲国家利益,不向对手屈服的英雄气概,显示出他已经成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二、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
重耳出奔时,随从的有几十个人,其中德才兼备、足智多谋的有五人:赵衰、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武子,他们都是重耳年轻时的朋友。重耳非常尊重人才,他以父礼对待狐偃,以师礼对待赵衰,以兄礼对待贾佗,并虚心采纳他们的建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团。他团结臣下,臣下都愿为他效力。赵衰深谋远虑,布仁德于民,巩固了这个集团的政治基础;狐偃以他的顽强斗志和机敏智慧鼓舞着这个集团,促进了集团事业的不断发展;先轸以自己的足计多谋和高超的军事才能使晋国扬威列国,最终成就霸业。毛泽东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有一次对他谈读《三国演义》时说:“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南下的班子,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这说明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是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晋文公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三、抓住机遇,成就霸业。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死。大臣里克杀掉根据献公遗命拥立的奚齐及其弟卓子,派人到狄国迎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见表上没有最富有威望的老臣狐突的签名,心中疑惧,不敢回国。里克不得已到梁国迎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国即位,即晋惠公。事实证明,里克是真心拥立重耳的,重耳坐失良机。
当等到公元前637年9月晋惠公死,重耳从他侄子手里夺回王位时,时间又过了14年。晋惠公死后,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圉逃回,被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怀公。秦国失去了控制晋国的资本,打算扶植一个亲秦的国君以便争霸中原,所以想帮助重耳回国。晋怀公即位后,下令随重耳出亡的大臣限期回晋,否则灭其家。狐偃的父亲狐突不肯召回狐偃、狐毛兄弟,被晋怀公杀死,使得晋国局势动**不安。一些重要官员派人与重耳联系,愿作内应,重耳回国的内外条件终于成熟。公元前636年春天,重耳在秦军护送下返回晋国,登上王位,他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首先依靠秦国支持,平定惠公旧臣的叛乱,接着又整顿政务,励精图治,成就霸业。当时曹、卫、陈、蔡、郑等国都是倒向楚国一边的,只有宋国不肯亲楚,正受到楚国的围攻。晋文公便先出兵攻打弱小易制的曹、卫两国(楚的盟国),企图以此解除宋国之围;等到晋国移兵救宋的时候,晋、楚争霸的大会战——城濮之战便不可避免。
晋国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首先由于晋国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在舆论上占据有利地位。晋文公即位当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秦缪公准备护周襄王回朝。狐偃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对晋文公说:“要得到诸侯的拥护,没有比为王室尽力更为有效。既可以取信于诸侯,又合乎大义。”结果,君臣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公开打出“尊王”的旗号,在与诸侯的争霸中占了主动。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仍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所谓“尊王”,在当时就起维护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原各族的统治;所谓“攘夷”,就是抗击外族的入侵。
楚国当时被认为是南夷,自然在抗击之列。这个口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正确的,在舆论上或道义上晋国占了上风。
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君臣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政治上,一方面要宋国争取秦、齐两国的同情,共同对付楚国;一方面瓦解曹、卫与楚国的同盟,以便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敌人——楚国。在军事上,根据敌我条件构成的战争态势,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先“退避三舍“,以报答楚国之恩惠,在道义上占据有利地位,实则是以退为进,避开了敌军的锋芒,懈怠楚军的斗志,晋军则未战先退,憋了一肚子气,斗志旺盛;然后伺机对深入到城濮之敌各个击破:先击溃它较弱的右翼——陈、蔡两国联军;再集中主力汀击它的左翼;晋将狐毛引军后退,栾枝叫战车后面拖着砍下的树枝,扬起阵阵尘土,假装慌乱逃走。楚军中计,打马急追。不料先轸、郤溱指挥着晋军精锐,向楚军拦腰冲杀过来,楚军大败。经过城濮之战,晋文公大败楚军,这就打破了楚国称霸中原的局面。
城濮之战的胜利,晋国威震中原,原来亲楚的宋国连忙派人到晋国讲和。晋文公为了给自己的争霸合法化,继续使用“尊王攘夷”的策略,扩大政治影响。公元前633年6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等诸侯国君,在践土会盟,诸侯们表示要共同扶助周室,彼此和睦相处。周襄王也派大臣参加了会盟,并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领袖),赐给大辂、弓矢、祭祀用的黑黍酒和虎贲之士,要晋文公奉天子之命,安抚四方诸侯,惩罚不服从周王室的诸侯。
经过城濮之战和践土之盟,晋文公终于实现了称霸中原的夙愿,成了名正言顺的诸侯领袖。
晋文公在位8年,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病逝。去世前,为防止内乱,他妥善地处理了家庭关系和身后事宜,使他逝世后顺利地实现了王位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