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后逃到荥阳,在荥阳打了几次小胜仗。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被项羽围困的刘邦,缺食少粮更为严重。幸运的是其属下著名的谋士郦食其给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说荥阳附近有一个秦朝时期设立,名为敖仓的大粮仓,修筑一个通道连接两地就可以解决粮草问题。于是刘邦听从了郦食其的意见,在两地之间修建一个甬道。何为甬道?就是先修一条路,然后在路两边砌墙抵挡敌人的攻击。有此命脉后,刘邦与项羽对峙了一年有余。
然而军事素养极高的项羽在十月份发现了这个关键的甬道,于是抽调精兵断了甬道。得此消息的刘邦又向谋臣们寻求计策。这时郦食其又为刘邦出主意说:“商汤灭了夏桀以后,封夏桀后裔为王;周武王灭商以后,封殷的后人为王;你现在应封被秦所灭六国诸侯后裔为王,这样项羽的敌人就多了,你的压力就减小了。”刘邦就让郦食其去做六国的印玺。
此时张良回来,刘邦说了此事,张良听后说:如果这样做,你的帝业就完了,张良说了八不可,其中有一条就是:你手下将士跟随你打天下,为的就是以后得封尺地,你若将土地封给了六国后人,以后再想封将士,则无地可封了。再者,你封了六国后人为王,你军中六国的士卒都来自六国,他们就会回到六国侍奉自己的国君,谁还为你打仗?听了张良之言后,刘邦“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竖儒,几败而公事!”然后“令趣销印”。
否决了郦食其的意见后,张良也提不出对策,万般无奈的刘邦只能向项羽史无前例地提出议和,条件就是荥阳以西归刘,以东归项。这比当初项羽封刘邦到汉中的地域更加广大,然而项羽却同意了。可见项羽还不明白他与刘邦之间,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幸运的是有人明白,那就是范增。《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说了两句话:“今释弗取,后必悔之。”现在的刘邦粮草不足,士气低落。这个时候不打等于养虎为患,将来必将后悔,被范增点醒的项羽这才放弃议和的念头,继续进攻刘邦。
那么,如何让项羽同意议和呢?谋士陈平献出一计:离间计。陈平何许人也?
陈平自幼家贫,好读书,长得高大魁梧,相貌英俊。
陈平成家后投靠了魏王咎,向魏王献计却不被接受,于是就投奔项羽。陈平去打殷国胜利后班师回楚,而不久汉王刘邦却攻下了殷国。项羽特别生气,要处置当初攻打殷国的人,陈平怕丢了性命于是逃走,投靠了刘邦。
陈平看出来项羽和范增就是否攻打刘邦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于是就向刘邦提出一个妙计来离间项羽和范增,这个计谋看起来上十分低级,可最终却真的达到了目的。
陈平的计策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买通项羽旗下的一些士兵,叫他们大肆宣传说范增、钟离昧和龙苴想要去投奔刘邦出卖项羽。也许一两个人说还无所谓,说的人多了项羽也就开始认真起来,觉得范增可能真的有这种想法。
紧接着,陈平趁热打铁,继续下一个步骤,当项羽的使者去到刘邦那里时,陈平准备了好酒好菜,正要吃饭之际,陈平突然说:“欢迎亚父的使者前来我们这里。”项羽的使者听到这句话,一脸蒙圈,连忙解释道:“我是项王派来的使者,而不是亚父的使者。”
听使者这样说完,陈平立即摆脸色,并且叫人把好酒好菜都撤走,拿上来一些残羹剩饭招待使者。陈平在一旁理都不理使者。使者生气地直接离开,回去禀报项羽:“亚父一定是与刘邦有染,我去到刘邦那里,一开始他们以为我是亚父派去的使者,就大鱼大肉招待我,我一说是项王您的使者,他们就把大鱼大肉拿走,换成残羹剩饭。”
项羽一听居然有这种事情,明显是范增已经和刘邦有染,自己要是再不警觉一点,恐怕自己就危险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段精彩的离间计是这样描述的:
(项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从此之后,项羽在谈论重要事情的时候,都刻意回避范增,担心被范增知道,而范增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明白项羽已经对自己产生怀疑,范增明白项羽的性格,跟他解释毫无用处,于是请辞回家养老去了,项羽听说后没有丝毫挽留,范增悲伤离去,后来含恨逝去。
自此之后,项羽彻底失去能够跟自己说真话、出主意的人了,这也就意味着,项羽距离失败已经越来越近了。原本十分低级的一个离间计,很容易就能发现,为何项羽还会上当呢?实际上这就跟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平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能够想出那个离间之计,而是在于陈平能够从一些细节中洞察到项羽与范增之间微妙的关系,正是这种特殊的观察能力,让陈平在后来的人生中,总能化险为夷。
范增一死,项羽痛定思痛,一鼓作气,将刘邦逼得无路可退。此时,刘邦的部下纪信又献计说:“臣可以化装成大王的样子,诓骗楚军,大王乘机暗中出城。”
“那怎么行,项羽见到你,一看不是我,还不得杀了你。”刘邦说。“大王,您就别考虑那么多了。自从认识您以来,您对我恩重如山,有时冒犯了您,也不加罪,我情愿为您一死。我,普通官兵一个,而您,是一方首领,汉军不能没有您,关中百姓不能没有您,天下人都期待着您能一统八方。以小人一命,而换来汉军之福,天下百姓之福,我虽死何憾!”纪信大义凛然地说。
纪信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几年前的一个故事说起:刘邦刚入咸阳的时候,纪信和几个朋友到大街上闲逛,秦国刚投降过来的官员把他错当成了刘邦,硬要请到城里最好的馆子里撮一顿。纪信觉得好玩,就没有说破,而是和几个朋友一块儿跟人去了,人家问什么,他支支吾吾不置可否。这样的事当然纸包不住火,很快就传了出去,刘邦的手下拿着纪信就要治罪。刘邦知道后,说:“将此人带上来看看。”
刘邦一见纪信,发现长得还真有点像自己,刘邦从前也是爱开玩笑的,便说:“你小子也够大胆的,要是我媳妇来了,你可不能再冒充了。”转头对手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了他吧。”纪信深感刘邦不杀之恩,以后在军中一直很卖力,慢慢做到了副将军,还是刘邦少有几个能说笑打趣的人之一。
此时刘邦看到纪信要替自己去死,自然很感动,但又觉得人都是一命,何苦为了自己让别人受累。因此,他坚决不同意。没想纪信一股傻劲上来,非要再冒充一回刘邦,哪怕是去赴死!他拔出剑来决绝地说:“大王,您要是不同意,我宁愿死在您的面前!”张良、陈平在侧,就劝刘邦:“大王,这样也未尝不可,纪将军如此忠肝义胆,您就答应了他吧。”
刘邦说:“我答应了他,现在楚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也没法出去啊,岂不是让他白白去送死!”这时陈平已想出了办法,就对刘邦说:“只要您同意这样做,到时我自有办法让楚军上当。”刘邦自上次陈平暗施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君臣,觉得陈平还是能办成事的,就说:“好吧,就任凭你们去办吧。”
过了几天后,荥阳城中不时传出粮食告急的消息,还时有百姓因为撑不住饿,垂绳逃到了城外。楚军发现,就把他们带到项羽和钟离昧跟前问话:“你们为什么要逃出来啊?”答:“城中没有吃的了,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请老爷们救救我们吧!”项羽一听大喜,心想刘邦这次只有死路一条了,指示钟离昧加紧围城。城中外逃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说刘邦准备投降。项羽和钟离昧分析,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楚军已围城多日,城中没有粮食,刘邦现在只有这条路可走。
陈平这些日子加紧派出人马到百姓中招募女兵,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两千多人。城中百姓现在确实都饿得很厉害了,听说到部队还有点吃的,巴不得让女孩子都去当兵。陈平对她们训话:“现在待在城中也是饿死,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向楚军投降。汉王要带着你们一块去,把你们嫁给楚军。你们要是愿意,就发给你们每人家里二斤粮食。要是不愿意,现在就可以回家。”
人到快饿死的时候了,哪还会顾虑那么多。况且这些女孩子家里爹娘兄弟差不多都饿得只剩一口气了,现在到楚军那里不仅有饭吃,还给家里粮食,哪有不答应的。一切准备停当,陈平让装扮成百姓逃出去的士兵到楚军中说:“汉王不久就要投降,还准备带两千个美女来慰问楚军,希望楚军见了他不要杀他。”还说:“这些女子个个都是宫中绝色,谁先抢到手就是谁的。”楚军听了这个消息人人都喜形于色,心痒难忍,巴不得汉王立刻来降。
楚军越是盼望刘邦来降,刘邦越是迟迟不来,而是不断地放出风来,说城中如何困难,汉王担心投降后会受到楚军虐待等,借以麻痹楚军。待这些话在楚军传得无人不知了,陈平觉得时候已到,就派出使者带领两个绝色女子来见钟离昧,说:“汉王有心来降,但怕霸王和将军见了他不能容忍,所以迟迟不敢行动。今特挑选两个绝色女子献给将军,希望将军能够通融一下,并到项王那里给讲一下情,说汉王知罪,希望能免于一死,如果霸王和将军能不计前嫌,法外施恩,汉王即刻来降。”
于是,这天夜里,纪信穿上刘邦的锦衣华服,乘坐刘邦平时的马车往城门而去。城门打开,首先放出来很多美女,后面跟随着两千将士,汉军高呼:“城中没粮草了,汉王出来投降了。”楚军听罢,激动万分,而此时,刘邦则带领主力军十万人马,从另外一个城门逃脱。项羽赶来时,发现所谓“汉王”不过是纪信冒充的,瞬间大怒,将纪信烧死,不久,荥阳被项羽占领。
刘邦在逃出荥阳城后,往九江与黥布会合,进入成皋(今属河南省荥阳市),在这里与楚军进行了又一次交锋,大败,后刘邦逃脱至修武(今属河南省焦作市),张耳和韩信前来支援,再与楚军在巩(今河南省巩县)交战,此次获胜。至此,楚军西进的步伐才被阻止。与此同时,彭越越过黄河,杀了楚将薛公,项羽又出兵攻打彭越,彭越兵败,此时的项羽就是哪里有火,就去哪里灭火,面对此起彼伏的战事,虽然他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是精力也损耗过多,这为他后来的兵败埋下了隐患。
汉军与楚军在广武(今山西省光武县)附近安营扎寨,两军对垒数月,为了打击项羽,彭越在梁地(今河南开封一带)不断骚扰项羽的后方,将项羽的粮草从后方切断,这让项羽很苦恼。而此时,经过修整和各路人士的帮助,刘邦在实力上已经与项羽旗鼓相当了,而项羽则腹背受敌,此时,他使了一个下下策——这一计在《项羽本纪》中有记载: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刘邦的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汉王说:“我和项羽你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
刘邦这样说可真是激怒了项羽,他原本打算杀了刘邦之父,但此时项伯出来劝说:“志在天下的人,又怎么可能为家人妥协呢?即便你他杀了他的父亲,也于事无补。”项羽觉得项伯所言极是,便放了刘邦之父,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攻破汉军。
楚汉两军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谁也不肯妥协,而这样的拉锯战对民众是极大的损耗,青壮年男子都要去兵营服役,而老弱病残也要搬运物资,无人从事生产,百姓受战火荼毒,可谓民不聊生。
打又打不过,劝又劝不降,见刘邦软硬不吃,项羽无计可施,思考了一阵后,隔着山涧请求似的冲着刘邦喊:“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说,如今天下混乱了好几年,都是因为你和我二人争斗,为了不让天下百姓白白受苦,我想跟汉王你单挑,以此决定胜负,胜了独霸天下,败了回家种地。
为了速战速决,项羽自恃武功盖世,竟不惜在两军阵前发飙,想一两招就将刘邦结果掉。项羽真是急眼了!试想,凭刘邦那两下子,哪是项羽的对手?面对带有嘲讽性质的挑衅,刘邦神色自若,笑着冲项羽说了八个字:“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说,我只跟你斗智谋,不跟你斗勇。言外之意,项羽你不是武功很高吗,我偏不跟你单挑,看你如何?
项羽一听不由怒上心头,发疯似的一支冷箭正中刘邦前胸。刘邦故意弯腰摸脚说:“哎呀,蛮子射中我脚了。”说完便倒在地上。其实,刘邦伤得很重,几乎下不了床。张良却要刘邦强忍创伤起来巡视军队,除了安定军心外,更为了不让项羽知道刘邦伤重而乘机进攻。双方对峙十个月后,项羽粮草用尽,将士疲乏,最后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分割天下,西边属汉,东边归楚。项羽还送还了曾为人质的刘邦的父亲和老婆吕雉。
鸿沟之约后,双方偃旗息鼓,项羽率兵东去,刘邦也想西还。
后来,张良、陈平谏言:“如今楚军正是兵疲粮绝之时,现在正是我大汉亡楚的最佳时机,不如趁这个时候一举攻打楚军,如果这次放过楚军,等他们积攒实力,再想起兵攻打,就麻烦了呀!”刘邦采纳了此二人的建议,于是发兵追击项羽的部队,并与彭越、韩信约定在固陵(今河南淮阳县柳林一带)共同伏击楚军。当刘邦的大部队已经到达约定地点时,韩信、彭越还没有到,此时,张良说:“眼下楚军日薄西山,韩信和彭越他们还没有分到土地,他们不来会合也能理解,您如果提前与他们订立协议,瓜分天下,他们想必即刻就来。”刘邦觉得张良言之有理,即刻给韩信、彭越写信,差人送给他们,内容大致是破楚以后,陈地以东到海边的土地归齐王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归相国彭越。在看到刘邦的态度后,二人果然即刻出兵,一路上攻打楚军,直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手下的大司马周殷也变节臣服了刘邦,来到垓下,围攻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