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顶上一茅屋,
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云随风雨去,
到头不似老僧闲。
(归宗芝庵禅师)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山顶上盖间草房,老和尚住半间白云住半间,谁想到晚上白云随风雨走了,不知飘到了哪里,到底不如老和尚清闲。
这首禅诗很好懂,讲做人定下来才能生根,不能像云一样飘来飘去。如果一天到晚飘来飘去,再大的屋也装不下。这个“定”字好,也就是禅定的“定”。这个“根”字好,也就是慧根的“根”。
根,并不是看得见的根,树根你看得见,人参的根你看得见,水的根你看得见吗?没错,水的根就是泉眼、水源。空气的根你看得见吗?空气的根就叫做“气根”,练气功的人都知道,不练的人当然怎么说也白搭。气功师父教徒弟运气,炼气,打坐,气守丹田不乱跑,等有一天,他有“气感”了,师父就会笑着拍他的肩夸他“有根”了!原来这就是“根”。石头生根就成了大山,人生根就成了大事。但是不要忘了,根与根要相连,石头才生得紧,人也要与人相连抱成团,事业才干得大。
弘一法师刚出家的时候,天天读经,后来就读得稀了,只是一个穿衣吃饭而已,打柴挑水而已。禅宗六祖慧能原来也是个砍柴人,别人砍柴都是砍了这山砍那山,慧能却始终只在一座山上砍柴,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换着砍?他说:“此山自有无尽柴,柴有根兮我有根。”意思是说山上的柴禾会不停地生长,柴禾有根我也有根。慧能这两句诗很好,可以和芝庵禅师的诗相印证。
弘一年轻时自号“白云”,后来读了芝庵禅师的这首白云诗,就不叫“白云”了。
白云无根我有根。
浪子无定我有定。
世人无恒我有恒。
这样就不怕一切变化,任他风风雨雨,我住我的茅草屋。杜甫有着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太矫情了,杜甫是个地主,他的茅屋恐怕不是常人住的茅屋,一定是茅屋式别墅。杜甫的茅屋比不上非洲人的茅屋,真正的茅屋不怕风吹雨打。茅屋又不如石层,我曾到华山见过道士住的石穴,前些天见了智怀居士拍的一张相片,禅宗二祖闭关修炼时住过的深山石床,那才叫享受。
石屋有根。
草房有根。
草鞋也有根。
草鞋有根,草书也有根。李白有首著名的《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免。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几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责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其中, “古来万事贵天生”,讲怀素的草书是天生的,这是有根了;后一句“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这是在嘲笑杜甫了,因为杜甫在《剑器行》里讲张旭通过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受到了启发,于是写草书就像舞剑,非常灵动,然而借鉴于人怎么比得上借鉴于天?李白高出杜甫的地方就在于他认识到了“天生”是最可贵的。
天生的才是根。有了这根,就水到渠成。
明朝道士张三丰(宋朝的叫张三峰)有首著名的丹词《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之“采药篇”写道:
无根树,花正鲜,符水相煎汞与铅。临炉际,景现前,采取全凭渡法船。匠手高强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过三关,透泥丸,早把通身九窍穿。
张三丰这首丹词是讲男女性命双修的,比较专业,在此就不展开了,我们只需要记住他在开头讲的“无根树,花正鲜”就可以了。此中境界,与佛经里讲的“空花”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