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英勇无畏,以勇敢和智谋消灭了薛举和薛仁杲父子。接下来,他最想铲除的就是刘武周。这是因为刘武周的势力和唐朝的起源地太原相距很近,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唐朝的安定和稳固。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刘武周早就蠢蠢欲动了,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进攻太原,从而谋算长安。为此,李世民恨不得当即就除掉刘武周,为大唐消除后顾之忧。
刘武周是个草莽英雄,最喜欢广交天下朋友。他从小就擅长骑射,不爱学习。他原本跟随隋朝大将杨义臣,后来又跟随马邑太守王仁恭。不想,刘武周贪恋女色,居然和王仁恭的侍女私通。后来,他担心东窗事发,被王仁恭处死,因而勾结他人,抢先下手,不但杀害了王仁恭,还提着王仁恭的人头示众。王仁恭是朝廷命官,刘武周深知杀害朝廷命官死罪难逃,因而决定树起起义的大旗。为了收拢人心,他当即开仓放粮,百姓们纷纷报名参加起义军,所以很快他就有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为了与朝廷和其他起义军对抗,他还依附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杨可汗”。在北方,刘武周率领的起义军实力很强,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正在这时,易州农民起义军领袖宋金刚被窦建德击败,走投无路之下,率领剩下的四千多起义军投奔了刘武周。刘武周得到这样的一员大将,喜出望外,赶紧封宋金刚为宋王,负责掌管军事。宋金刚感恩刘武周对他的重用,因而休掉了自己的妻子,迎娶了刘武周的妹妹。从此之后,他对刘武周忠心耿耿,刘武周也更加器重他。
刘武周和宋金刚先是兵分两路,刘武周攻打介州,宋金刚攻打并州。刘武周很快就攻下介州,但宋金刚攻打的并州则是一块硬骨头。后来,刘武周率领大军与宋金刚会和,全力攻打并州。多年来,李渊一直以并州为据点,为此并州的军事防务非常牢固,易守难攻。李渊的四儿子李元吉负责守卫并州。李元吉生性残暴,整日寻欢作乐,还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也喜欢打猎。他丝毫不顾惜百姓,曾经拿着箭射向街道,看到街道上的老百姓惊恐地躲避,他却开心得哈哈大笑。为此,李元吉尽失民心。对于这个大逆不道的儿子,李渊远在长安,鞭长莫及,在迫于舆论的压力罢免了李元吉并州太守的职务后,在李元吉的苦苦哀求之下,又同意让李元吉留在并州担任官员。李元吉因此,继续过着荒**无道的生活。
得知刘武周对并州势在必得,李渊赶紧派出裴寂担任晋州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刘武周。然而,裴寂只是政治家,而非军事家。他既不懂得战略战术,也没有实战经验。他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使原本就生活艰难的老百姓更加无心为生,为此很多百姓都揭竿起义,开始造反。很快,刘武周就攻下了并州和太原。他的进攻路线和李渊当年的进攻路线相似,不过他所用的时间更短。攻下并州和太原之后,刘武周直逼绛州,又攻下了龙门和浍州。得知刘武周侵占了李唐王朝的发源地,李渊大惊失色,老百姓也纷纷说李唐的江山岌岌可危。一时之间,李渊乱了阵脚,甚至在朝廷之上和诸位大臣商议着退守关西。对于李渊的提议,李世民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太原是国家的根基,一旦太原失守,王朝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很有可能因此而覆灭。为此,李世民主动请缨要去收复失地。
李渊知道李世民此次征战关系到李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因而亲自摆酒给李世民壮行。李世民此战如果能够获胜,则大唐王朝的大后方就再无后顾之忧;如果遭遇失败,则李唐王朝无法统一天下。李世民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誓死要打败刘武周。
很快,李世民率领大军来到龙门,准备渡过黄河和汾水一路北上。此时天寒地冻,河面结冰,士兵可以从冰面上渡河,但战马一旦踏足冰面就会摔倒。面对这样的困境,李世民灵机一动,号召将士们用布包裹战马的四蹄,这样就能增大马蹄和冰面的摩擦力,从而帮助战马顺利横穿冰面。渡过结冰的河流之后,李世民率领大军驻扎在柏壁,和刘武周的军队遥遥对峙。
到达柏壁后,李世民和军队面临很大的困境。原来,因为裴寂此前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所以老百姓们全都躲藏在城里,这导致李世民的队伍根本征集不到足够的粮草。为了渡过难关,李世民当即实行爱民政策,安抚民心。在此之前,老百姓就很爱戴李世民,所以当李世民打出自己的名号之后,老百姓们都对李世民表示归顺,也都全力帮助李世民。就这样,李世民化解了粮草危机,队伍也得以壮大。面对刘武周和宋金刚,李世民依然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这并非因为李世民畏惧刘武周和宋金刚,而是因为他想等待时机。不过,李世民在暂时坚守的过程中,经常派出小股兵力扰乱刘武周的队伍,或者是在刘武周开始进攻的时候,与刘武周对抗。在此过程中,李世民取得了小小的胜利,唐军信心大增,士气提振。在与刘武周的队伍斡旋的过程中,李世民还重视察敌情。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世民正是因为采取了以守为主的战斗策略,积极地打探敌情,扰乱敌人的心态,才能极大地消耗刘武周和宋金刚的粮草储备,使他们军心不稳,人心惶惶。
最终,宋金刚因为粮草紧缺,即使四处掠夺也无以为继,只好下令撤军。这个时候,李世民率领大军追击宋金刚的队伍。面对人心动**、仓皇撤退的敌军,李世民率领大军穷追猛打。宋金刚的队伍边战边逃,在逃跑的一个昼夜里,与李世民的队伍打了几十仗,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这样,李世民追击宋金刚,追出了二百多里路。这个时候,有部下建议李世民在人困马乏之际不要继续追击了,李世民却坚决主张乘胜追击,最终在雀鼠谷追赶上了宋金刚的主力大军,在又进行了八次激战之后,大获全胜,歼灭敌军数万人。
经此一战,李世民和部下们终于可以就地宿营,好好地吃顿饱饭、睡个囫囵觉了。随后,李世民马上又率军继续追击宋金刚的队伍到达介休。这个时候,宋金刚的队伍只剩下两万人了。他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要与李世民决一死战。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一战的重要性,因而也做好了准备要与宋金刚决战。敌我双方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当即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宋金刚的军队一直在打败仗,将士们早已信心全无,因而一触即溃。李世民对宋金刚紧追不舍,一直到了张难堡。在张难堡里,唐军已经被围困多日。为了让城里的全体将士与自己里应外合,李世民摘掉头盔,向守卫堡垒的士兵示意。士兵们看到是秦王李世民来了,当即欢呼雀跃,热泪盈眶,随即开门放行。李世民进城后,城内缺少粮草,只能以粗茶淡饭侍奉李世民,李世民却丝毫不嫌弃,狼吞虎咽地吃饱了。
正在此时,原本跟随宋金刚的尉迟敬德和寻相等将领,眼看着宋金刚就要被赶尽杀绝,因而率领八千多人来向李世民投降。得知宋金刚内部已经瓦解,李世民非常高兴,当即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还把和尉迟敬德一起来投降的八千多人依然交给尉迟敬德统帅。面对李世民的决定,有的部下提醒李世民尉迟敬德才刚刚投奔过来,还不值得信任和委以重任,而李世民却认为只要他善待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一定不会背叛他。
等到李世民再次追击宋金刚时,宋金刚早已成为孤家寡人,只有一百多名骑兵依然追随他。刘武周得知宋金刚全军覆没,只得放弃太原,往北退去。宋金刚得到刘武周的消息,想要穿越突厥领地,与刘武周会和,却被突厥抓住并腰斩。刘武周流亡突厥后,与部下密谋逃回马邑,也被突厥人杀死。自此,刘武周的起义彻底失败,他的势力也消亡殆尽。
这次讨伐刘武周与宋金刚,李世民经过了半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大获全胜,不但消灭了刘武周和宋金刚的势力,还收复了并、汾失地,可谓战功赫赫,是大唐王朝的第一功臣。在李世民战绩辉煌的军旅生涯中,这是他经历的第二场大战役。虽然人们都说穷寇莫追,但是李世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在这次战斗中,他审时度势,采取了更为恰当的战略,对宋金刚紧追不舍,最终歼灭了宋金刚的队伍。这充分说明,李世民在军事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对于战略战术的运用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对于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把控到位,对于敌人的处境和心理也都拿捏到位,所以才能百战不殆。经过这场战役,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实力越发强大起来,他在朝廷中也具有了更高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