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诚看来,一个投资人只有把钱用在别人身上,贡献给民众,才是最高明的“投资”手段,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38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
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香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但是,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就连香港商界泰斗包玉刚,当时也鲜为人知。这样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光游览,不像现在,只要李嘉诚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
时值10年动乱结束不久,李嘉诚对往昔的传闻记忆犹新。他告诫自己,到了北京,千万得谨慎小心,不可对政治妄加议论。他特地为自己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他不想穿得太显眼。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要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与此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们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用谈。过去,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但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中。
这年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感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起,因为那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荒,但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李嘉诚捐建的群众公寓有两处,共9幢,4至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当日,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槛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李嘉诚说到这,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道:“乡中或有若何有助于焱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其后,李嘉诚又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侧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另外,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尽管如此,李嘉诚的名字早已被人民深深刻在心中。
[投资金律]
一个投资人成功了、有钱了自然是值得骄傲的事,但是怎样用这些钱却体现了一个人品质的高低。有些人有了钱就大吃大喝、大搞奢华,想在人前显贵,但是,越是这样,别人就越瞧不起你,顶多把你看成个“暴发户”。“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我认为一生中做很多事,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去贡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