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抓住商机,还要等待最佳时机(1 / 1)

在李嘉诚看来,投资要等时机,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具备,你就冒然出手,必然要遭受失败。所以,商人要有洞察时局的眼光,时机不到,大可坐壁上观,看别人龙争虎斗、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迅速出手,收拾残局或者坐收渔利,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胜者。李嘉诚对港灯的收购,正体现了他这种在变局中发现机遇的眼光。

港灯是香港电灯公司的简称,本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港灯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为各大英资洋行。同时,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公司,收入一直很稳定,再加上当时香港政府曾经推出“鼓励用电的收费制”,港灯的供电量暴增,收益自然也跟着增加不少。对于港灯这块有厚利可图的大肥肉,早在1981—1982年间,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就对其虎视眈眈,想将它揽入怀中,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局势下,李嘉诚究竟使用了什么手腕,才将这块肥肉揽入了自己囊中呢?

在当时想收购港灯的几家公司中,怡和置地公司表现得气势如洪,由于在海外投资出现了问题,导致其在香港本地出现了大肆扩张之势。置地公司先是大手笔购入了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然后以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地盘价47.5亿港币投到中环地皮,用来开发“交易广场”的庞大工程。

1982年,置地公司计划收购港灯的消息在舆论界传遍后不久,以高于市价31%的优厚条件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但是,置地也为此付出了向银行大笔贷款,使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币的代价。而传言中的长江实业和佳宁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参加竞购,佳宁公司当时正面临危机,而长江实业则是真的不动声色。对于收购港灯,李嘉诚实际上是胸有成竹,所以才能够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等待机会的到来。

没过多久,事情果然出现了转机。随着香港疯狂的移民潮,大量的资金迅速外流,一时间导致汇率大跌,人们争相抛售港币套取外币。同时,让置地公司处境更加不堪的是,由于欧美、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工商界也蒙上了一层阴影。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兴建的大量楼宇住宅滞销。1983年,房地产界出现全面崩溃,置地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这一年之内,置地公司出现了13亿港币的亏损,这使母公司怡和也受到严重影响,同期盈利额暴跌80%。

最终,这场灾难以怡和的负责人纽必坚黯然下台作为结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李嘉诚一直作为旁观者静观其变,而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因为李嘉诚对他所观察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一是置地公司为了挽回在海外的损失,欲在香港本地不择手段地争取最大利益,与之疯狂的行为进行对决,长江实业很可能不是对手;二是即使是长江实业在硬碰硬的争斗中获得胜利,但是肯定也会大伤元气,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当置地公司陷入绝境之后,为了减轻债务尽力进行自救,于1985年1月开始抛售港灯的股份。这个时候,李嘉诚计划中的最佳时机终于到来了,他以低于一天前收盘价l元,即每股6.4港币的折让价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这项收购使李嘉诚节省了近4.5亿港币。6个月之后,港灯的估价已经涨到8.2港币一股,李嘉诚又抓稳时机,将港灯一成的股权出售套现,结果净赚2.8亿港币。也就是说,李嘉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2.8亿港币的钞票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投资金律]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顾一切代价去抓住,但对李嘉诚这样善于运筹帷幄的投资大师来说,此话不一定就是绝对的真理。抓住商机,还要等待最佳时机。要有准确的先见性和果断性,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润。在收购港灯过程中,李嘉诚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与怡和置地公司“血拼”,而是选择了“静观其变、坐待其毙”的方法。显然,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竞争战术,为李嘉诚赢得的商机更为超值。

6.将鸡蛋分到最“与时俱进”的“科技蓝”中

在现代社会和商业竞争中,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李嘉诚显然早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他的投资取向紧跟时代潮流,牢牢把握科技这一法宝,而被他相中的第一个科技产业便是电信。李嘉诚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电信业肯定是一只绩优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高增长的趋势。于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他便开始了对电信业的投资。

1989年,李嘉诚将和黄集团带入电信市场,收购了一家英国的电讯公司。但是,这次尝试性的投资出现了问题,和黄集团在英国所推出的一种CT2业务,叫做RABBIT,因为只能打出不能打进,跟其他的电讯服务技术相比逊色了很多,所以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将产品进行了降价调整后,市场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和黄集团因这项业务共负债1462亿港币。可以说,李嘉诚在电讯领域的投资是出师不利的。

但是,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李嘉诚对电信业发展方面的估计具有足够的信心。1994年,他又卷土重来,投资84亿港币成立ORANGE,推出当时还比较新奇的个人通讯网络。这项业务在起初也并不被人看好,大家都生怕这又是一项翻版的CT2,但是这一次,ORANGE给李嘉诚争了口气,逐渐地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同。

到1996年为止,已成为上市公司的ORANGE股价由成立时的200多亿港币增加到当时的2000多亿;1997年,ORANGE在英国的客户已经突破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商;1999年,和黄集团出售了44.8%的ORANGE股份,获得1130亿港币的巨额收入,同时也成为德国最大移动电话商Mannesman的惟一股东。可见,李嘉诚对电讯事业的信心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前瞻性的眼光,李嘉诚就没有今天在电讯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没有源源不断的高额收入。

目前,电信市场纷纷扰扰,通讯产品的生产制造商和经销商不断增加,通讯产品的技术和种类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个领域里,有人迅速致富,也有人因为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而黯然退出。一时间,电讯业的前途变得复杂起来,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是由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服务来主导。但是,只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就不会在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

[投资金律]

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除了勤奋之外,把眼光放长远也非常重要。有些时候,只要你看准了某件事物有发展前途,那就不要犹豫,放手去做。要知道,成功总是来自于先知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