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目光只停留在眼前利益,做生意不舍一分一厘,只求自己独吞利益。恰好是赚得一时之小利,而失去了长远之大利。李嘉诚正相反,他舍弃了小利,而赢得了大利。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定则。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意思是说,做生意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之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把生意做断做绝。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但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无不符合道德规范。他既是这样说,亦是这样去追求,谨慎小心,唯恐有什么闪失。
在西风氤氲的十里洋场香港,李嘉诚能将大发达与守道德较好地结合一体,实为难得。对这么一个“完人”,谁不愿意与他做生意呢?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者,实在是商家之典范。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因此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在另一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他感恩戴德。”
对此,李嘉诚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所以,后来又有人对李嘉诚说:“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唐太宗李世民将舟比喻为皇帝,将水比喻为民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嘉诚的思想与唐太宗十分相似,不过,李嘉诚是将其阐发在商场上。确实,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最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相反,企业内部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肯为老板出力,这个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另外,李嘉诚在董事薪金上的做法,也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李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而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薪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而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他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利为饵,钓大利之大鱼。
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薪金,却获得了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也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并且,李嘉诚欲办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薪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价值。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计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有人说,一般的商家,只能算精明,唯李嘉诚一类的商界翘楚,才具备经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正是李嘉诚投资成功的秘绝。
[投资金律]
投资最忌讳以眼前之利益为利益,而不知道从长远的地方争取到利益。用李嘉诚的话说,登高远望能看到长远利益。一个有大作为的投资人,眼光确实是他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