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后期,李嘉诚把视野放在全球,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都有他投资的足迹。
198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经济局势严峻。但加拿大最大的收获就是“逮住”了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拿大带来100多亿港元巨资。香港众多华商,又追逐李嘉诚的脚步,他的好友同样是世界级华人富豪郑裕彤、李兆基等竞相向加拿大进军。
杜蒙特与范劳尔赴港专程采访,发现加拿大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竟然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在决策阶段,李嘉诚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些加拿大“星探”,并与高级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资项目。
兼任加拿大赫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主张海外扩张的强硬派。李嘉诚早就萌生了缔造跨国大集团的雄心壮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时机已经成熟,他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
港岛舆论界议论纷纷,有人说李嘉诚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所经历的波折。按照加拿大商务法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家大型炼油厂及343家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国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完成。
有做大雄心的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拿大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在美国最有“着数”(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叠水”(粤语水即钱,意为很富有)的大鹿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新加坡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资本总体经营战略中,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些人比较重视运用产品、技术及价格等“刚性”手段,去争取优势,赢得胜利。然而,最便捷的手段还是资本运营。只要你看准了,又有充足的资金,就不要管是本地还是国外,都要迅速投进去。作为一个投资人,要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不要被地域所局限。
[投资金律]
十年前将只细船撑出去,证明中国人在外地发展业务,在异地做生意亦可同样出色。精明的投资人,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他们实力充足后,会多方发展,广开境域,即便东方不亮时,也还有西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