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面对商势低迷,从不灰心丧气,而是沉住气去左右开合,从而能够左右逢源、顺势起飞。
“左右逢源”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人的能力,同样在经商过程中,也特别需要这种左右逢源的智慧和能力。无疑,李嘉诚具备这样的能力,在“股拉地扯”,两头低迷,许多人因而大赔老本的情况下,他左右开合,两头得利。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但仍继续低迷了一年之久。这次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了地产低潮,而地产低潮又反过来促成股市低迷。“股拉地扯”,成为70年代后香港经济中的一个特有现象。
李嘉诚对这类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有较深的认识。他认为,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此时地产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新一轮**又会到来。
拓展物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发行新股就是最好的办法。1974年度,长实发行了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的股权。实际上,李嘉诚是用1700万股长实新股,换取了都市地产的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这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由于处于地产低潮期,再加上都市地产公司发生了财政危机,李嘉诚才得以如此轻易得手。另外,李嘉诚此举又在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做了一回好人,真可谓“一箭双雕”。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下,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这为长实日后拓展海外业务,打下了基础。
1974年到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共筹得资金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从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拨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了6800万港元现金。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李嘉诚积聚了充裕的资金,使他得以在地产低潮地价偏低时,大量购入地盘。
另外,随着形势的转变,李嘉诚一反过去只租不售的做法,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物业上。这样一来,就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回笼,然后又利用这些回笼资金及时购入地盘,兴建楼宇,进入以钱滚钱的高速发展期。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在整个地产界沉寂之时,李嘉诚却在不动声色地四处拓展,他那间小小的地产公司,如今已经壮大成了一个地产大亨。
1976年,李嘉诚继续乘胜追击,再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1.1亿港元,同时又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在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的4年期贷款。仅此两项,使李嘉诚可动用资金就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的正常盈利,这一数字可达4亿港元。长实资金实力大增,继续大举扩充物业和地盘面积。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创造如此佳绩,足见李嘉诚左右开合,以至左右逢源的手段之高。
通过股市融资,李嘉诚的实业血脉充盈,活力旺盛,发展极为迅速。仅以与股市关系密切的地产为例,李嘉诚在长实上市后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而它上市时拥有的物业仅35万平方英尺。当时,香港地产界巨无霸——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所以,单就地盘物业面积而言,已经直逼置地。
记得当初李嘉诚制定出“赶超置地”的目标时,许多人认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而现在,它已由遥不可及变成近在咫尺,李嘉诚“超人”的名号也渐渐叫响了。
[投资金律]
在有危机感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冷静、和谐。在商场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就要求投资者想办法摆脱这种低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