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的第五年,李嘉诚准备运一批塑胶玩具给外国客户,但对方在最后一刻却突然要求取消订单。当时李嘉诚并没有向对方要求索赔,认为自己的货物不愁销路,所以,他很真诚地对对方表示,这次生意不成,以后还有机会,可以建立友好的关系。那次事件过去不久,突然有个美国客户登门拜访,订购了很多塑胶产品,原来该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认识之前突然取消订单的那位外国客户,是由他介绍前来找李嘉诚的,说李嘉诚的公司不仅很有规模,而且信誉特别好。李嘉诚以自己的诚信做人,为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
如果说处于顺境时讲诚信还好理解的话,那么在逆境中,许多人就很难继续坚持诚信了,正所谓“良心丧于困地”。然而,李嘉诚的诚信却能一贯坚持。他在1998年接受香港电台访问时说道:“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处于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有毅力……始终坚持以一颗诚心待人,肯建立一个信誉。”
李嘉诚在创业之时就抱定这个信念,并且在后来的经商经历中,他也证实了这句话。每当事业出现挫折时,他都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诚信做人,顺利渡过难关,或者改变被动局面。
创业初期的李嘉诚年少气盛,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了企业信誉的关键——质量。所以,创业不久,一帆风顺的李嘉诚便遭到了当头棒击,长江塑胶厂遭受重大挫折。
首先是一家客户宣布李嘉诚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紧接着,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了,接二连三的客户纷纷拒收长江塑胶厂的产品,并且还要求长江塑胶厂赔偿损失。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而退回的玩具成品,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到这种情形扭头就走。
屋漏偏逢连夜雨,银行知悉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立即派人催还贷款。全厂员工人人自危,士气低落。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严峻局势。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而痛心疾首。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决定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首先要稳定内部军心,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以诚为本的李嘉诚言出必信,因此,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得到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后方巩固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
李嘉诚坦言,工厂面临空前的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的坦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上的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在李嘉诚的诚心感召下,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赢得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尽快使资金得以回笼,分头偿还了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设备,以保证质量。经过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长江塑胶厂终于一步一步地挨过劫难。
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被裁减的员工全部回厂上班,并且,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令他们感恩至深。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了”。
听到这里,员工们掌声雷动。然后,李嘉诚噙着热泪向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亲手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贾、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甚至说道:“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那一次的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磨难后,李嘉诚就为自己立下了做人与做生意的座右铭,并且成为一生的行动准则,那就是:与人以诚求发展,发展之中不忘诚。
现在每当他帮助他人渡过难关或丰收利润,他都会十分高兴地说:“我生平最高兴的,就是答应帮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仅是完成了,而且比他们要求的做得更好,当完成这些信诺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投资金律]
李嘉诚做人最讲诚信,他总是以一颗诚心对待别人,不怕别人亏待自己,就怕自己亏待别人。他最常说这样一句话:“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
李嘉诚对与人为善的追求近乎于执著,他反复告诫部下:“你要让别人信服,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而他自己在平时以身作则,总能赢得别人的信赖。为了赢得信赖,就得吃一些亏,他也认为值得,他说:“有时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