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语:
倘若下一秒钟有什么变化的话,我想我是能勇于应付的,因为我时刻都做好迎接下一秒钟风暴来临的准备。
李嘉诚的真正发迹,是靠地产股市。而他在股市的表现,更令人折服。他的事业壮大,无疑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业中一样,表现出独特的智慧,那就是:人弃我取,低进高出的策略。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疯狂,成交活跃,恒指急速高攀。李嘉诚借此大好时机,令长实骑牛上市。长实股票以每股溢价1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1倍多。李嘉诚第一步迈进股市就是典型的“高出”。
接着,1973年大股灾突然爆发,恒生指数于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点。1975年3月,股市形势好转,开始缓慢回升,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谈股色变”,视股票为洪水猛兽。
这时,眼光独到的李嘉诚,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潜力。因此,在当时低迷不起的市价基础上,亲自安排长实发行2000万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价格售予他本人。
同时,李嘉诚还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这既讨得了股东的欢心,又为自己赢得了实利。股市渐旺,升市一直持续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机爆发前。长实股升幅惊人,李嘉诚后来赢得的实利远远超过了当年牺牲的股息,这就是“低进”。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是李嘉诚搏击股市的基本定则,他在这方面的实战案例不胜枚举。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时,就是抓住卖家置地公司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前一天收盘价低1元的折让价,即每股6.4港元,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就节省了近4.5亿港元。6个月后,港灯市价已涨到8.2港元一股,李嘉诚又出售港灯一成股权套现,结果净赚2.8亿港元。这就是低进高出,两头赚钱。
而著名的天水围之役,也是一次典型的“人弃我取,低进高出”战术运用实例。当时,由于港府的“惩罚性”决议,使天水围开发计划濒临流产,众股东纷纷萌发了退出之意。
早就看好天水围发展前景的李嘉诚,从其他股东手中折价购入股权。于是,便催生了嘉湖山庄大型屋村的宏伟规划,长实成了两大股东中最大的赢家。
1989年“六四”风波后,香港股市一度低迷。1991年9月,李嘉诚斥资近13亿港元,购入一个有中资背景时团的19%股权。稍后,此财团收购了香港历史悠久的欠商行“恒昌”。4个月后,这个财团的大股东“中信泰旨”向财团的其他股东发起全面收购,李嘉诚见出价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权售出,总价值15亿多港元,李嘉诚净赚2.3亿港元。
低进高出,关键在于眼光准,出手时机适宜。李嘉诚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
这似乎很神奇,其实不然。大凡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要研究这一规律,就要时刻关注整个国际国内大环境的时势变化。一般股民坐井观天,眼睛只盯着股价变化表,而不探究大势的变化。这样,就可能被表象、假象迷惑,时有被套住之虞,即使偶有斩获,也不过是侥幸罢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生指数一路攀升。到1987年10月1日,一举飚升至创历史最高纪录的3950点,真可谓牛气冲天。这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
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旗下四家公司——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至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并没有明言,只是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
同时,长实公司决定,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五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股市的变幻莫测,是谁也无法准确预计的。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跌508点,引起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
如果在9时之前,包销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条款退出包销供股计划。然而长实的售股集资计划在10时开市前得以顺利通过。开市后股市狂泻,包销商已无法退出了。
香港股市这次受到了沉重打击,而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又侥幸躲过了这场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只是市值下跌,实际资产并没有任何损失。而包销商这次真是欲哭无泪,因为他们将承担包销的风险。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重新开市当日,香港恒指又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
长实指定的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责任的一半(51.5亿港元),其余价值50多亿港元新股由原有5家包销商及上二百家分销商承担。
如此一来,长实系四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大盘崩溃之后,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常规,这正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小系股票的大好时机。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即拟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
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经济不要有太大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
这就是被有关传媒所广为传颂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股灾中,虽然让包销商大受其害,但却因之而挽救了香港的整个股市。李嘉诚这次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在这次股市大行动当中,尽管李嘉诚早已声明了自己的立场和作法,但仍然有人认为他“有为私之嫌”。舆论纷纭,各种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的35%以上的股权,控有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股东如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李嘉诚没有能力全面收购,只好要求当局放宽限制。
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从“救市大局”出发。
结果港府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同意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就必须全面收购的条例。然而却规定所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必须每日公布购入股份的详情。
李嘉诚虽然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然放宽了收购点限制,又限期售出,这是自相矛盾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就表示对所附带条件感到非常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那么他收购的股票则必亏无疑。
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和各媒体都认为李嘉诚这次是在劫难逃,只能是自酿的苦酒,自己喝了。因为依以往香港及海外的股市经验,大股灾之后,仍有2到3年的低谷期。李嘉诚这次自然是亏定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股市竟恢复得如此之快,到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涨(欧美的股市也是如此)。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期限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不但没有亏蚀,反而还有几千万港元的盈利到手。
幸运之神再一次光顾了李嘉诚。
令人瞩目的是,李嘉诚这次百亿集资行动(9月14日)与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时间相差只有35天,这是否意味着李嘉诚已预感到香港股市将会出现大灾难?
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迷。
大凡决策,是在掌握相关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李嘉诚之所以能预知股市的这次大动**,也许是掌握了一些常人不知道的信息。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在多数情况下不符合事实。例如,我们“旁观者”没有深入了解事物内部,很难明白李嘉诚这位“当局者”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时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
马世民的话,揭示了李嘉诚在股市的角色优势——这种优势,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投机家。
在股市中,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进行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它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炒股牟取暴利,自然会有人一夜暴富,更有人一朝破产。在香港有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商贾大亨,就是在股海翻船,将多年心血顷刻间化为乌有。
李嘉诚认为,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会有失算之时。
所以,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他说:“一向以来,我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十号台风警报,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就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因为自感市场风向难料,李嘉诚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投资哲学,以分散风险。因此,除股票外,李嘉诚还投资债券。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
这种债券有1至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DS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C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为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嘉诚每投资一家公司,就要将其控制并做它的主席。从80年代末起,他已没有多少大规模的收购计划了,而较偏重于股票投资。他的集团实在太庞大了,他的精力智力都不足以同时管理多家大型公司。他只有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投资债券,符合他一贯的“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发展方针。同时,也符合分散风险的投资原理。这样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
感悟: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具有相当实力时,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在做事时也容易保持冷静乐观;而实力相当有限的人,心情比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这虽是自然之理,但是,如果一个人想从小做大,就有必要修炼自己的心性,戒除急功近利心理,如此才能冷静决策,以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