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语:
取名长江,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的旷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样成为长江?只有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会那么骄傲,也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而不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对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两字,希望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换来成功的人生局面。同样,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专心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些焦虑和烦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实的世界,从而跟周围的环境脱离了所有的关系,退缩到自己的梦想世界,以此来解脱自己心中的忧虑。所以,成大事者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浮躁情绪。
李嘉诚认为,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你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的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
当目标确定,你就不能性急,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做,即所谓“性急吃不得热粥”。
当你控制了浮躁,你才会吃得起成功路上的苦,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实现它,最后走向大目标。在这方面,李嘉诚可谓稳健、不浮躁的典范。
李嘉诚打了一段时间的短工之后,通过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塑料玩具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时时不忘父亲的临终教诲:“好汉不怕出身苦”,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就当上了工厂的业务经理,视野比以前开阔多了,与人的交往相对也增多了。在他当业务经理期间,工厂的产品十分畅销,致使不少推销员经常向他讨教。经他的指点、帮助后,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
然而,正当别人认为他可以青云直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毅然地辞职了。李嘉诚辞职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战争创伤的医治需要实业家的发展,二是塑料行业大有可为。
辞职后,李嘉诚自己开设了一家小塑料厂。想起亡父曾教他背诵苟荀《劝学篇》,当中提到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意思是为学要成功,就要循序渐进。他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工厂取名为“长江塑料厂”。李嘉诚期望自己的事业也像长江一样,由小至大,由弱到强,并希望借这个响亮又富有气势的名字,令其日后的业务能得到完满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嘉诚的机遇终于来了。为此,他急于扩大生产,便向朋友告贷,周转资金。同样,他也遇到所有不成熟企业家碰上的普遍问题: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由于他没有富亲,一般朋友的钱也不能长期占用。因此,李嘉诚一度面临破产的境地。
但李嘉诚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冷静的分析后,他果断地收缩生产规模,把得力的人派去推销产品。这时,李嘉诚已经注意到,物色优秀的推销代理商是非常重要的,他背着自己的产品跑遍了港岛,拜访了500个代理商。这次出访收获很大,因为产品好,得到了几个经销商的支持,支付他给一些定金,使他很快度过了危机。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长江厂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这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心态出现了浮躁情绪。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原本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他的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塑胶产品的质量开始下降,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质量问题。于是,仓库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日期的延误而积压的产品,工厂的亏损愈来愈严重。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破产的境地。
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嘉诚并未就此而灰心丧气,而是勇敢地面对他所遭遇的失败,坚定地树立起他一定会战胜失败的信心。
明察秋亳的李嘉诚知道,塑胶花的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旦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所以,李嘉诚在经营策略上采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方针,在极短的第一时间内,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时间,长江塑胶厂也由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成了蜚声香港塑胶业的知名企业。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塑料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
李嘉诚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克服急躁心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最终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感悟: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着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最后,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在这里,浮躁与稳健对于一个人成功的影响,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