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语:
眼光要放远,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自我充实。这样很多本来不可能的事,也可以变为可能。
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首先要注重推销自己。只有将自己成功地推销给别人,别人才能由人及物,购买你的产品。所以,若能把自己推销出去,推销就已成功了一半。
首先,李嘉诚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认为,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注重包装。
推销员的包装,不仅在于服装,更重要的是言谈举止、行为修养。
李嘉诚为自己定下的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
因此,尽管李嘉诚收入不高,家庭负担沉重,而且他还怀有大抱负,想攒钱办大事,但他仍然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虽然并非名牌,但相当整洁。
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要给任何人都留下好印象。
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注意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他经常在拜访一个客户时,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他认为,只要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并不全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某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某人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忙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诚恳的态度,塑造了他那种独特的魅力。因此,人们十分乐意与他交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李嘉诚的周围总会有一帮朋友为他出谋划策。
有了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更是如鱼得水。
如何让生意跑来找你呢?当然得靠朋友。
如何交朋友呢?关键要注意信誉,处理好利益问题。
李嘉诚认为,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
后来的李嘉诚在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个与他有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
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对待工作,李嘉诚总是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诚意,从而给老板、同事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也是他推销自己的一种方法。
一般的推销员,能做好推销的分内事就算不错了。李嘉诚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他除在推销的本职工作内干出了非凡的业绩外,还利用推销行业的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销过程中搜集市场信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
经过调研之后,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对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诚经过详尽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
李嘉诚推销不忘生产,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公司生机盎然,生意一派红火。
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至少对这一行业未来一到二年的发展前景有了准确的预测,那么,着手每一件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资讯,是为商场决策之基本要素,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这方面已显示出了其过人的从商资质。
李嘉诚因此于一年后被擢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8岁。
可以这么说,推销无处不在。这不只是针对推销产品而言。一个人光有能力是没有用的,若不能将自己的才能推销给别人,为别人真心接纳,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学一点推销技巧,对自己绝对有益。
李嘉诚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在推销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到的经验。
李嘉诚认为,对于有可能争取的顾客,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相反,对那些根本没有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户,则应当机立断,决不磨蹭。
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因为“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你无端耗掉的这段时间里,在别处也许你早就做成了另一桩生意。
时间就是金钱。李嘉诚在推销生涯中,细心揣摩,进一步提高了察言观色的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是他判断有没有成交希望的条件。
在察颜观色方面,李嘉诚有几条经验可以给初入推销行的人士以启迪和借鉴。
李嘉诚说,如果进入办公室后,你被客户请到办公桌的对面椅子上,与客户面对面的谈话,这就意味着,客户有诚意与你对话,但这仅是纯商务式的谈话,你的谈话必须措辞谨慎、简洁而实在,切忌夸夸其谈,以免引人厌烦。
如果你被请到办公室的沙发落座,则表示该客户有兴致与你长谈。
如果你根本没有被请坐下,那么,你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如果客户请你喝茶,就表示他对你欢迎并产生了兴趣。但切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他希望谈话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杯茶的功夫。
如果在谈话过程中有电话打来,他安排秘书或别人代接,就说明客户对你推销的产品感兴趣并可能产生购买的意向。相反,客户对每个电话都接,并且对进来请示汇报工作的下属没完没了地下指示或作决定,那就是说,他希望你尽快离开。
作为一个推销员,就要通过这样一些细节,揣摩客户的态度,然后综合分析推销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毫无希望,你最好立即告辞。
因销售业绩非凡,18岁的李嘉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对推销工作已是十分内行,但生产及管理对他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领域。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李嘉诚深知自己的薄弱环节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每道工序李嘉诚都要亲自尝试,他兴致很高,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
这或许是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此时的李嘉诚内心正在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他当然要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时鲜血直流。
十指连心,疼痛钻心。但李嘉诚吭都没有吭一声,迅速缠上绷带,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又继续操作。
后来,伤口发炎肿胀,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
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
李嘉诚微笑着说:“大概不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谦逊持重。其实,就客观而言,记者的话并没有夸大其辞。
李嘉诚以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塑胶生产的各个环节。塑胶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逐渐成了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二十岁刚出头,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确实令人称羡。
感悟:
从李嘉诚取得的这些进步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其一,他从不片面强调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该干什么事,而是从对自己是否更有益出发选择工作。这样,他很容易对自己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十二分的效力。其次,他从不考虑“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而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因而很容易得到信任和重视。这两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