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勤能补拙,有心无难事
李嘉诚语:
只有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
别人做8小时,我就做16小时,开始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
李嘉诚是从一个打工仔开始创业的。他懂得如何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与自己同心协力,办好企业。他始终信奉“勤能补拙”。虽然身为老板,仍是当初做推销员时的那种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记得父亲多次讲述过的《伤仲永》的故事,他时刻铭记在心。这是一个不努力的天才最终沦为常人的故事。何况他认为自己并不聪明,所以更要加倍勤勉。
他最初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由于交通不便,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
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之人,但走起路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间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只好疾步如飞,这都是让环境给逼出来的。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当然,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当长江厂刚一盈利时,李嘉诚就抽出钱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以稳定员工队伍。
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你是不能只顾自己赚钱,而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的。“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始终信奉一个“诚”字。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塑胶杂志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商机。他发现这份杂志上登载的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质量优良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李嘉诚立即着手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还没有这种机器。
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头脑,他决定以最快的速度与这个外国厂家联系购买。然而,这种机器需要预先订购,而向外国订购,不仅订货周期长,而且价钱又十分昂贵。
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实在令李嘉诚欲罢不能。于是,他果断地决定自己动手研制这种机器。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研究,反复试制,李嘉诚竟然真的造出了这种机器,投入使用后,运行效果良好,很快便生产出了新产品。
“靠这部机器,在最短的时间内,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那种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目光和抢占市场的超前意识。
另外,李嘉诚这种敢于尝试的决心也值得钦佩。一点研制经验都没有的他,竟然造出了机器。
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奇迹。其实,常人之所以觉得这也难,那也难,是因为没有去尝试,一旦投入心力去尝试,也许就会发现事情比自己想像的要简单得多。
创业之初,资金有限。李嘉诚采用自力更生的方法,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终于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效益,为刚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注入了资金,也注入了活力。
当时,外国的最新塑胶杂志,在香港看的人并不多。但李嘉诚已有了深厚的英语功底,边学边看。他认为,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了结论当然是好,但这就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如果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当然,创业之初,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勤奋,因为这时候,除了依靠自己外,没有多少人可以依靠。当时,初创的长江厂,各种杂事千头万绪。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初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李嘉诚曾做过塑胶公司的总经理,但两者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他当总经理时,那个塑胶公司的产销已步入正轨,而他现在是白手起家,完全从零做起。李嘉诚是以小学生的态度来做这一切的。
尽管如此忙碌,李嘉诚依然不忘业余自学。李嘉诚的心中有危机感: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如果不尽快补充新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李嘉诚既要忙厂里的事务,又要抽时间学习新知识,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为节省时间,李嘉诚吃在厂里,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待到厂子规模稍大一点之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那里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心里只剩下厂子了,早已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就这样勤力而为,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使他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细致。此外,做老板的这般拼命,也给全厂员工起到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样品生产出来后,李嘉诚亲自出马推销,这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
显然,李嘉诚身兼数职的做法只适合于企业的初创阶段,那时,一切都没有头绪,需要老板事必躬亲,做救火队员。
然而,一旦企业规模稍有扩大,这种方式就不适应了,它不仅会使老板疲于奔命,时时出现疏漏,更容易使下属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觉得自己实在顾不过来了,便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招聘了更多的工人。由于大批订单不断的涌来,许多新招来的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单独上岗,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李嘉诚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感悟:
李嘉诚的发迹经过,就是一个青年奋斗成功的典型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和勤俭好学加上刻苦耐劳的精神,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基础。
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重要因素。李嘉诚追求理想、勤力而为的精神对今天有志于独立创业的青年们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