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释义(1 / 1)

瓦尔特·本雅明的《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语原文为“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这里的“Trauerspiel”为中性名词,其实本来就是古旧德语中对古典悲剧“Trag?die”这一种戏剧的翻译。德语世界最权威的“Duden”万有词典中“Trauerspiel”词条有两个释义,一是“有悲惨结局的戏剧”,其来源即为“Trag?die”;一是口语中用以描述“非常恶劣,非常值得悲叹的事情”[2]。但在德语文学史中,“Trauerspiel”逐渐被用于指称产生自德意志境内,与古典悲剧有显著不同的戏剧类型。比如莱辛开创的“市民悲剧”,让市民取代贵族成为悲剧主角,而这一概念在德语中就表述为“Das bürgerliche Trauerspiel”。在本雅明的这部论著中,本雅明尤其着重区分了古典悲剧和德意志境内的巴洛克悲剧,并从构成德语词“Trauerspiel”的两个要素来探讨这种戏剧类型不同于古典悲剧的内涵。“Trauer”按照“Duden”词典的解释,首先是指“由于某种损失或者不幸而造成的深重的心灵痛苦”,其次是指公共的哀悼时间[3]。国内有译者或研究者将其译作“悲悼剧”、“哀剧”或“哀悼剧”。但“Trauerspiel”并不是为了悲悼或哀悼仪式上演的戏剧。本雅明所分析的以格吕菲乌斯、罗恩斯坦因等人为代表的德意志巴洛克悲剧完全不是表达对某个死者或者某种厄运的哀悼,而是在极力渲染主角在起落沉浮中体现出的包含了历史哲学意味的心灵痛苦,本雅明将其阐释为忧郁。因此为了既照顾本雅明在概念区分上的用意,又尽量贴近“Trauerspiel”和“Trauer”的核心含义而不引起读者误解,本书译文中采用了“悲苦剧”的译法,取其悲伤/痛苦的双重意蕴。可与之参照的是,英语中流行的John Osborne译本将标题翻译为“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而不是“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edy”。而在正文中,这位英语译者索性保留了“Trauerspiel”,而不将它转为英语词。

将“Deutsch”翻成德意志而不翻成德国,是考虑到在巴洛克时代,即17世纪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有固定疆域和民族认同的“德国”,而只有一个宽泛的,仅仅以德语这一共同语言联系起来的文化空间。当时德意志大小邦国的统治势力不仅包括今天的德语国家奥地利,还覆盖了今天的意大利北部、比利时部分地区、荷兰大部分地区、中欧和南欧的广阔地域,是后来统一的德国的领土范围不可企及的。另外,德意志作为限定语,优于德国这一定语之处还在于,本雅明着重挖掘的恰恰是巴洛克悲剧在这个邦国林立的领土上产生的特殊性。它与国家意识无关,但与德意志这个文化空间的政治和思想语境相关。

此外,“Ursprung”一词也包含了本雅明的良苦用心。他明确地将自己的论述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die)相界别。尼采用的诞生一词暗示着从无到有,他描述的对象是有着实体意义的古典悲剧,采用的是极富诗意的拟人手法。但本雅明笔下的起源,其主体是一个理念而非一个实体。而起源不是实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而是理念在人类历史中的形成。具体阐述可参见书中相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