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1 / 1)

高窗听雪 刘兆林 974 字 6天前

李姊昕

今年冬天是少雪的,这让爱雪的人敏感而遗憾。编好兆林的这本散文集,恰好下了一场春雪,虽然薄薄地随处铺上一层,也给人神清心爽的感觉。因为下雪,也为《高窗听雪》,我们找了家酒店小酌,谈了许多与文学无关又有关的话题。于是,我便想在这本集子后面记上些话。

兆林的书房取名“听雪书屋”,这本散文集取名《高窗听雪》,他的许多小说名字里也有“雪”。可见他对雪的独钟。自古以来,人们不知对雪赋予了多少美好的人格内涵,而“听雪”则又是一种境界。能够“听雪”之人,心性的修炼已非寻常,更何况是在闹市中,于高窗之畔,其定力可见而知了。也许把这看成是兆林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更实在些。

能够执编兆林这本散文集,对我来说是件幸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我有机会这样集中地读了他这么多散文,阅稿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情感的享受;还有幸的是,从几十篇散文,我一下子这样真切而深入地认识了一个人。虽然和兆林相识多年,他的小说《索伦河谷的枪声》等也读过几篇,但一直交往不多。从不多的交往中,我感到他的友善、真诚和有趣。他在朋友们当中口碑也甚好,每每谈起,总少不了说他不论做朋友还是做作协工作的好处,说他是可信而可靠的。我便也远远地对他怀了许多敬重。眼前的几十篇散文,从不同侧面将他的经历和内心世界一股脑儿推出来,在心为之感慨、为之颤动的同时,也将我以往的敬重之上又多了几分更真实和亲切的感觉。

他自己在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我以为,散文形式可以不拘,也没有拘的必要,但不可以不真实,即不能虚构。就如做人一样,选择什么职业为生及为生的技能怎样,都是自由的,但不能当骗子,不能人格虚伪。”“本着这个原则,凡属虚构的我便写成小说,完全真实的我才写成散文。因而,这本散文集,我们可以看成是兆林生命的轨迹和内心的自白。它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

兆林童年和青少年的日子充满了苦难。五岁弟弟的早亡、二十四岁就死去的妹妹、父母先后的精神失常(《父亲祭》)。而早熟的“我”的童年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却像童谣一样美好、亲切、洋溢着苦涩的爱意和泥土的芳香(《献给母亲的花》、《拣庄稼》、《笔情》)。只有心中充满了“爱”和“美好”情愫的人,才能这样去认识苦难、从苦难中感受到美好。从《写早了的自传》、《我骄傲,我是雪中的绿色》等许多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充满了谢意,以及从生活中感受美的能力(《一枚绿叶》、《水中的灯塔》、《索伦土豆也相思》等),一个内心脆弱和心理不健康的人是多么容易在苦难的经历中丧失这种能力呀,而这种能力对一个优秀的作家又是多么重要!特别是《父亲祭》,洋洋三万字的看似怨忧与伤感中,其实是一个沉沉的“爱”字充满灵感地升华出来。在《感谢跳舞》、《与妻子处关系》、《儿子》、《没有寄出的信》、《黄豆红豆》、《道歉的力量》等篇中,让我们体会到由于“爱”而升发出的“善”与“真”的和谐,那如秋阳一样明媚和宽阔的和谐。

兆林用一颗真挚善良的心直面现实的世界,善良的关爱与真诚无疑是他这本散文集的中心话语。如他所写:“人活着都很不易,都需要关爱与温暖。”“我可以用这种真诚的感情去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些创造美、创造财富、善良的人们。”《我喜欢的几句格言》)

艺术不仅仅是生活的记录,尽管兆林这本集子写的都是他真实的生活,但它仍然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以浓郁的真情和感人的事件,震撼着我们情感的深邃之处,抵达我们的生命经验之中,在我们的心灵中碰撞而引起共鸣,并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眼下可以说是一个散文之花盛开的季节,大文化散文、哲思散文、智慧散文、女子散文、城市休闲散文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不乏只见嘴皮不见心,只见文采飞,不见作家人的作品,而兆林的散文都不属于这些。这本散文集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从心灵中蘸着血热滚动来写的,带着让读它的人,心也随之变热的温度。无论是苦苦的亲情,还是真挚的友情;无论是对生活的关怀和思索,还是对人生对文学的执著,都是靠活生生的,细微的心灵深处的感觉和记忆来写的,语言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度和力量,对读者充满了真诚坦率和尊重,绝无丝毫“践文”或煽情卖弄,表明了一个底力雄厚、品格纯正的作家敢于把真东西拿出来的自信和自重。

在兆林的散文中自然也是不乏幽默和智慧的,如《到远方去发信》、《笔情》、《永远的鱼缸》、《日本物语》、《感谢跳舞》、《幽默是青春的伴侣》、《戏说电视》等。不过兆林的幽默就像他平时说话一样,素着面孔、一副诚实的模样,不露声色地就藏在描述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中会心地发笑。或轻松、或深刻,决不玩语言技巧和智力游戏。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喜欢这本散文集的,也相信兆林今后会有更多的好散文献给读者。

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