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觉(1 / 1)

高窗听雪 刘兆林 680 字 6天前

我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了,已经摆了满满一面墙,一看到它们就感到很亲切,即使屋里没人也觉得像有许多人在身边一样。精读过的书像友谊很深的老朋友,一般读过的书像老熟人,粗略读过的书像交谈不多的同志,只翻翻内容提要或序言后记的那些书,则像在某种场合经人介绍只握握手寒暄一阵再没来往的路人,而那些明知是好书但一时不急也没工夫读的书,则像知其名却没见其面也没通过信的名人。因为时间和毅力关系,有不少只翻一翻还没读。一看到它们就感叹中学时自己要多有几本书就好了。

中学时自己书不多,都是不买菜吃咸菜节省下的伙食费买的。每本都读两遍,有的还要做摘记,读过的书印象都很深,甚至个别句子至今还记得,那时就嫌书少。现在书越多却越犯起愁来,有时烦躁读不进去,有时贪多图快读了记不住多少,有时断断续续心情没完全进入,读后什么也没吸收。倒是有几次出差,在招待所实在寂寞时,读自己随身带的一本书极入神,每句话都细细品味过后,还有时间,没书可读无事干,便再读一遍前言和后记,这样的结果那本书就让我吃透了,能吸收不少东西,而且像有了感情似的,以后有时再拿出来读上一页半页的。还有这种情况,同是一本书,有时候读不进去,有时候读得非常顺利,感觉也不一样。有时读了味同嚼蜡,有时则津津有味,这跟读时的心境不同和审美经验的变化相关。也有这种情况,读了一本书当时觉得很好,过几年再读却感到实在没有什么了,这是书读多了以后眼光高了的原因。好书和名著读得越多,越会觉得那些平庸或粗制滥造的书不值一读。精读一本名著胜读百本平庸之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固然好,但现在的书谁知有多少亿卷?谁又有多少课余时间?只有挑高水平的书读。不知哪些书水平高,就请教有学问的人开个书目。书目有了,尽管都是好书,也不能同样对待。自己特别爱读,一读就兴奋就能产生创造力想象力的书,那就只管爱不释手不断地读就是了。有的初读不喜欢且吃力的书,如果需要,也得硬着头皮读,读进去了,慢慢激发兴趣,也可以入迷并收获极大。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篇小说叫《象棋的故事》,似乎对读书也有一定启示。小说写一个人被关进监狱软禁,长期无事可干无书可读。几近精神崩溃边缘的人,在一次受审时,他忽然发现审讯人员挂在走廊的大衣兜里有本书,他像遇到了救命稻草,乘路过走廊之机将书偷出塞在裤腰里。一本书对于软禁在监狱里因寂寞孤独无所事事难熬到几乎想自杀程度的人来说,真如海上遇难突然发现了船,有救了。他小心翼翼惟恐书从腰间掉出来被发现,慢慢蹭蹭回牢房,因得到一本书而幸福得长时间躺在**想象会是一本什么书,他不愿马上将书拿出来,而破坏此时的幸福感。等他享受够了这感觉,拿出书来一看,立刻绝望了,原来是一本象棋棋谱,没有几个字,尽是画的各种棋格。他颓然躺倒**。躺了几天之后不得不读那棋谱,这也比没事干强啊。读完一遍又读二遍,再三遍四遍,用这打发时光。后来竟读入了迷,把每页棋谱都背下来。背完了他又闭了眼凭记忆自己跟自己下,把棚顶想像成棋盘,把带格的褥子当成棋盘,一个人充当两个人。这样读来下去,下去读来,几年出狱后不但精神没有崩溃,而且把世界象棋冠军赢了。这真叫读懂一本书,自学成才了。可惜我自己,现在竟因书多一本也读不出名堂啦。

1987年9月19日草于沈阳

(原载《高中生阅读》198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