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柯没有名片(1 / 1)

高窗听雪 刘兆林 874 字 6天前

全国“青年科学家奖”最年轻的得主卢柯,算得上中国一最了: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业,25岁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6岁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副研究员职称,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科研人员。最近,他作为访问学者刚从德国回到沈阳,我便登门访问了他。第一次见面也没通过单位介绍,怕他对我不信任对我的采访不重视,我就先将名片递过去。说实话,我只印过一次名片也极少用这玩艺儿,除非万不得已时才带上一张的。不想卢柯看后恭谦地笑笑说:“真抱歉,我没印过名片,不能交换了,给你写个家址和电话号码吧!”

这个在全中国以及世界金属纳米晶体研究领域都很有名气的青年科学家,竟然没印过名片,不禁使我生出一些感叹来。时下名片印刷几乎成为一个行业了,印名片的人数也没法统计了,连我这等不善交际的人收的名片也装了好几本子。那些名片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有的正反两面都印得满满的,官授的自封的大的小的微不足道的道了令人发笑的……头衔没有出色的记忆力是无法记清的,甚至还有把自己立过什么功得过什么奖发表过什么作品出过几次国念过什么学校历任过什么职务都印上了,多者一人就印有好几种身价的片子。如果这些可笑也好、可敬也好的身价头衔是真的也罢,仔细推敲一下的话,头衔印得越多者那头衔的真实性或价值越令人生疑,自己刻个图章或三两个人一撺掇就成立个中国××学会、联谊会、协会,或亚洲、世界、中外××公司……登记注册的手续都不一定有,董事长、副主席、常务理事的职务就印上了。夸张点说,差不多“世界猪八戒耳朵几多毛研究会”也有几个了吧。

若是为了工作方便或办事效率印点名片或印许多种名片也没什么可非议的。可笑的是,有些精力过剩的人不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却把精力用于印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奇奇怪怪的精彩名片上,见人就散发,把名片当成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广告了。没有货真价实的才能,靠名片能推销掉自己什么呢?往明眼人那里推销的只能是可笑罢了,而往无知人手里推销掉的也只能是无知,别的什么也收获不到。当然如若印个假名片,拿着片子去当骗子的话,暂时也许能从老实而又无知者那里骗到点什么,比如骗几封陌生异性的情书或崇拜信了,骗点没经验的小商贩或想挣几个钱者的几个钱了,在本单位孤陋寡闻的领导或同事那里造点假知名度了,甚或在父老妻儿亲友那里唬弄点虚荣什么的也未可知。因为你想印什么怎么印也没人审查,就连正式出版的那些个××名人辞典、某某书的作者小传也是自己怎么写就给你怎么印。认真查查那些个自印的所谓某某全国奖、全省奖吧,若让青少年们去崇拜去学习的话,真是误人子弟啊。确有人见了名片就当真的,而货真价实的名家名人因不衣冠楚楚,在某种场合又拿不出名片而被人怀疑是骗子扣起来或被嘲弄一顿打发走的也有。最让我惊叹的是这样一件真人真事:有个年轻人简直比阿凡提还聪明,他自家本没电话,竟在名片上把对门邻居的电话号码印在名片上了。老邻居了很相熟,给找几次或用几次电话也算不了什么,完了说声谢谢或年节给孩子买些礼物就顶电话费了。可是把人家电话号码印名片上后,外找的越来越多,有时深更半夜打来长途也得爬起来给找,若怠慢了些或说这不是某某的电话,邻居反倒受打电话人的指责。

利用一纸名片得了那么点儿小虚荣小利益却厚了脸皮多了指脊梁骨的,有何意思!可别因为国家一兴市场经济,来了商品意识大潮,就把自己的心灵和人格也涂浸上商汁商色。国家也不应向所有领域灌输商业精神商人思想。商业广告哪有不自吹自擂的?做人做学业却不能自吹自擂。学学卢柯他们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吧,国家在鼓励经商的同时也应鼓励人们把功夫用在如何获得其他各种真功夫上。整天埋头科学实验的卢柯就担忧,可别把科研工作或其他专家都蛊惑得也印了某某公司经理名片去下海经商,科研工作者应该在科研之海里苦游才是国家民族发达的正风。我也这样认为,各种专家们都应为商品经济的大潮在中国大地席卷而欢呼,都不应轻商,却也不应经商,还是一心一意在自己专业的领海里深潜苦游吧,这是为国家和全民族挣大钱。那些惊慌地印了各种名片到商海的码头抢船坐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们。末了再补一句,名片是个好东西,它本身无可指责,我只是看不起其中的奸商气。

1993年2月

(原载1993年2月22日《辽宁日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