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为文坛添风流——记唐曾孝(1 / 1)

爱之旅 谭谈 727 字 11天前

他是一名记者,一名工作、业务十分出色的记者。那一年,以他突出的工作成绩,被选拔到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报告团,到全省各地做报告。

他是一个作家,一个颇具特色的作家。先后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浮沉》、长篇报告文学《芝城烟雨》(与人合作)。他的那篇记述李达同志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的报告文学《哲学巨星在谬误的时空陨落》,发表后被多家报刊选载,在社会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后被收入湖南省新时期优秀作品选的散文报告文学卷中。

他年近花甲。他手中的笔,描绘了几十年时代的画卷,写了一辈子“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要写写自己。这里,我却忍不住想写写他,写写这个一辈子写“别人”的人。

他是湖南日报驻零陵地区记者站的站长。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和对文学事业的热心,被选为这个地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这本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挂挂名而已。然而,他却做得很认真。这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团体,上面既没有给人员编制,也没有给活动经费。他绞尽脑汁,“钻山打洞”,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地创造条件,组织创作活动。短短两年多时间,使这个地区文学创作的形势,起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长篇小说实现了“零的突破”,中篇小说被选刊选载。今年,全区在《人民文学》上稿已达十篇之多。

开展创作活动没有经费,他就积极地穿针引线,四处游说,组织企业与文学联姻。1990年,他当选地区作协副主席不久,根据协会工作安排,要组织一次创作笔会,苦于没有经费,迟迟不能开办。他先后找了四家工厂,恳请厂家支持,都未如意。他并没有灰心。一次到冷水滩市采访,和一位商店经理闲谈,了解到地处山沟里的南岭化工厂,经济效益很好,需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厂长文化素质很高,很愿意结交文学界的朋友。你不妨到那里试试?他当即赶到那个厂里,一拍即合。

南岭化工厂热情地接待了这批文学界的朋友。他们耗资八千元,举办了这个改稿班。这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工厂,很是热闹了一些日子。一批著名的作家、编辑家,为改稿班的学员讲课,也为厂里的文学爱好者们讲课。就在这个改稿班上,产生了长篇小说《十二生肖》。小说在《芙蓉》杂志发表后,在读者中获得好评。省作家协会和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召开了这部作品的讨论会。这是这个地区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个班上加工的作品,还被各报刊选发了四部中篇小说和好几篇短篇小说。

收获带来喜悦,更增添信心。第二年,老唐早早地就着手筹备下一个改稿班了。这一次,他找的是零陵卷烟厂。厂长武俊瑶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企业家,也是一个能写一手漂亮散文的作家。工厂一口答应了老唐。老唐赶忙来到省作家协会,请省里的作家们到改稿班去授课,也请省里的作家代为邀请北京、上海的大刊物的编辑家们来授课。于是,《人民文学》副主编崔道怡同志领着两位编辑来选稿和授课了。《上海文学》、《花城》、《小说家》、《芙蓉》、《湖南文学》等刊物的编辑家也赶来了……几个月后,这个班上加工的一批作品,便出现在各地报刊上了。今年一至十月,这个地区,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上发表的作品,就达十一篇。新田县两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从前在省级刊物上都没有发表过作品。他俩在这个班上加工的短篇小说《绝手》,一下蹦上了《人民文学》,且被列在小说栏内的第二条,在读者中产生好评。这一下,使这个文学创作一度寂寞的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形势。

我和曾孝是老朋友,平时很少客套。然而,在这篇小文将要结束的时候,做为省作家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忍不住要深情地说一声:曾孝,谢谢你!以作家的名义,也以作家协会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