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治谱牒之学者颇有其人,上文所举傅昭、姚察是为名家。此外如:徐勉“该综百氏,皆为避讳”[1]。刘杳“博综群书”,深于谱学之史。史载:“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僧孺叹曰:‘可谓得所未闻。’”[2]又有陆琼“详练谱牒,雅鉴人伦”[3],等等。北魏元晖业撰有《辩宗录》等书[4],说明北朝的谱牒之学也很受重视。北齐魏收撰《魏书》,多采用谱牒之书,据以入史,酿成了《魏书》的风波,经久而不能平息[5],是北朝重谱学而引发的一场闹剧。
从南朝谱学来看,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最为知名,影响也更大。唐代谱学名家柳芳对此有所论述,他写道: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6]
这一段话,把士族、谱籍、世胄、世官、谱学、谱局等之间的关系揭示得十分清晰。正是由于谱学在政治、思想和世风上具有如此重要地位,故唐初史家撰《隋书·经籍志二》乃以“谱系篇”为史部十三类之一。如前所述,其小序反复申言:“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又说:“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可见,谱学的发展在东晋、南朝实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萧子显《南齐书》记东晋、南朝贾弼之及其子、孙三世治谱学,以及萧齐王俭随之而起关注谱学事,他写道:“先是谱学未有名家,(贾)渊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晋太元中,朝廷给弼之令史书吏,撰定缮写,藏秘阁及左民曹。渊父及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余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齐)永明中,卫军王俭抄次《百家谱》,与渊参怀撰定。”[7]《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篇”的著录,虽已见不到贾渊祖孙三代人致力于谱学的具体面貌,但萧齐王俭以下的谱学之书,仍可以反映出那时谱学发展的盛况。
贾氏谱学起于东晋太元(376—396年)中,当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之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而其数世相传,成为家学,故影响甚大。
王氏谱学较贾氏谱学晚出,但其影响颇有后来居上之势。王氏谱学兴起的原因,一是受到贾氏谱学的熏陶,二是南朝谱牒之书一度十分混乱,真伪杂陈,需要进行大规模清理。先是,贾氏谱学深受门阀士族喜爱,有的甚至熟读谱书,对门阀大姓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史载:南朝刘宋时,“太保王弘、领军将军刘湛并好其书。弘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湛为选曹,始撰百家以助铨序,而伤于寡略”。王、刘二人可以说是深受贾氏谱学熏陶的代表性人物。南朝萧齐时,卫将军王俭因刘湛所撰《百家谱》过于简略,“复加去取,得繁省之衷”,撰《百家集谱》十卷。值得注意的是,“王俭抄次《百家谱》,与(贾)渊参怀撰定”[8]。由此可以看出王氏谱学与贾氏谱学的渊源关系。
王氏谱学的兴盛,是由王僧孺来完成的。这同南朝谱书发生混乱、真伪难稽有关。李延寿《南史·王僧孺传》记:
(王僧孺)转北中郎谘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事。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晋咸和初,苏峻作乱,文籍无遗。后起咸和二年以至于宋,所书并皆详实,并在下省左户曹前厢,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此籍既并精详,实可宝惜,位宦高卑,皆可依案。宋元嘉二十七年,始以七条征发,既立此科,人奸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以至于齐,患其不实,于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竞行奸货,以新换故,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凡此奸巧,并出愚下,不辨年号,不识官阶。或注隆安在元兴之后,或以义熙在宁康之前。此时无此府,此时无此国。元兴唯有三年,而猥称四、五,诏书甲子,不与长历相应。校籍诸郎亦所不觉,不才令史固有忘言。臣谓宋、齐二代,士庶不分,杂役减阙,职由于此。窃以晋籍所余,宜加宝爱。”武帝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离其罪,因诏僧孺改定《百家谱》。
这一记载表明,王僧孺受梁武帝之命撰写新谱,是由于梁武帝接受了沈约的建议,而沈约的建议则是由于谱牒之书混乱而引发的。沈约建议的基本出发点是“宋、齐二代,士庶不分,杂役减阙,职由于此”,主要是从等级社会的政治秩序着眼的。但从这份建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热衷于作伪和历史知识的贫乏,以致在作伪之中出现了许多可笑的错误,可谓道德与知识的双重悲哀。从这里,人们多少也可以窥见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王僧孺是当时的知名学者,史称:“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家书埒。少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9]上文讲到王僧孺“被敕撰谱”后,曾向刘杳请教谱学的渊源,并说“可谓得所未闻”,表明他是一个谦虚的学者。其后,王僧孺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撰《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10],形成了王氏谱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