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的成书及其作者
唐贞观十九年(645),历经十九年的跋涉,途经百余国,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大唐,接受唐太宗的召见,随后写下《大唐西域记》,并由弟子为其作传,由此开启了《西游记》的时代。人们将玄奘的故事加以演绎,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
早在宋元时期,民间就有专门讲述唐僧故事的话本出现,如《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之类。在故事的早期阶段,玄奘是唯一的主角,扶持他西行的“猴行者”是一个白衣秀士,那时还没有猪八戒,沙和尚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路人甲“深沙神”。
大致在元末出现的平话本《西游记》,其面貌已经很接近于我们熟悉的《西游》故事。如今仅有些许片段通过《永乐大典》、朝鲜《朴通事谚解》等文献保存下来,从中我们看到取经的队伍已经成形,诸如红孩儿、蜘蛛精、女儿国的故事也开始出现。元末明初各种关于《西游记》的杂剧等也为小说的成形奠定了基础。
直到明中晚期,百回本《西游记》小说终于成形且风靡于世。现存最早的刊本,是由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如今简称“世本”)。因序言中有“壬辰夏端”之款,一般认为其刊行于万历二十年(1592),也有说是嘉靖十一年(1532)的。又根据序言中的信息,以及书名中“新刻”“官板”字样,人们得知世本并非是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初刻本,而是翻刻自某个官府的刻本。无论如何,至此,二十卷一百回的《西游记》章回体小说正式形成,构成今日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的基本面貌。
至于《西游记》的作者,则成为一个历史谜团。一则《西游》在成书之初,就无作者署名,后人只能得知其很可能出自明代的某个王府。到了清代,更有书商为出新意,将其托名为金代全真教道士丘处机所作,一时间成为主流。
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吴承恩说”,源于清初学者吴玉搢在明天启的《淮安府志》中发现记载吴承恩的条目,其作品包括《射阳集》《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又因书中运用了吴承恩出生地淮安的方言,故提出吴为作者说。但此说在清代并未得到广泛关注,直到近代,才因得到鲁迅、胡适等学者的重新发现和认可而被大众所接受,《西游记》由此开始署名吴承恩。
然而随着新线索的不断发现,围绕“吴著说”的争论却从未停止。如早期便有质疑者从清《千顷堂书目》将“吴承恩《西游记》”归入“地理类”一条,认为吴著《西游记》只是一部游记性质的作品,是同名书目的附会。后又因吴承恩墓中出土其曾任“荆府纪善”一职的证据,与记载中《西游记》作者可能出自王府的线索正相吻合,使支持说重新得到巩固。
如此种种,虽然吴承恩之说难以被确证,也有学者提出其他作者说,但尚未有更可靠的证据,足以推翻并取而代之。故如今出版《西游记》者,仍多冠之以吴承恩之名,本书也暂从此说。
二、《西游记》的版本
现存明刊《西游记》有繁本、删本和简本三种系统。
繁本是内容最完整的系统,现存两种。其一即明金陵世德堂刊本,因其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完整,成为现代整理本首选的底本。然而世本出于某种未知原因,缺失了《西游》故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即唐僧家世的部分,故今人所熟知的唐僧故事并非此书作者的原笔。
大约在天启至崇祯年间,有明人叶昼托名李贽评点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简称“李评本”),是以世本为基础的批评本。沿用并部分修正其中的文字,在成书时间和内容上都与世本最为相近,是勘校的重要参考。
删本相较繁本有所删节,包括《唐僧西游记》(简称“唐僧本”)、《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简称“杨闽斋本”)、《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简称“闽斋堂本”)三种,和世本很可能同源。虽然内容较简,但与世本成书时间相近,用字相似,也用于辅助勘校。
简本在内容上则有大幅度的删改,现存两种,分别为朱鼎臣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简称“朱本”)和杨致和编《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杨本”)。其中朱本用一整卷的篇幅讲述唐僧家世的故事,首次补充了百回本《西游记》中未见的内容,成为后世诸本补充唐僧故事的依据。
清代《西游记》流传至今的有七种,以删本为主,仅有一种为繁本。又因清代文学批评之风盛行,七种皆为批评本。
其中汪象旭、黄周星合评的《西游证道书》(简称“证道本”)是成书最早的清刊本。值得注意的是它首次将唐僧家世故事(一般认为是从朱本脱胎润色而来)作为第九回插入,又将原来的九至十二回重新分割成十至十二回,使得《西游》的故事更加完整,同时保持百回本的形式。证道本作为删本,删改了世本中的诸多内容,但也对其中情节矛盾、文字疏失之处做了修改,各有其优劣。
清人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简称“新说本”)是清刊唯一的繁本《西游记》,完整保留了世本文字内容,对于其中错讹之处的修正,是如今勘校《西游记》的有益补充。
三、本书勘校特色
(一)底本和参考版本
本书勘校以世德堂本《西游记》为底本。世本现存有四套,分别藏于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的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天理大学图书馆和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浅野文库。其中台湾藏本曾影印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缩微胶卷。日本藏的三套早期则未有发表。因此台湾藏本的影印本是之前《西游记》勘校最常用的底本,但受限于其保存和影印情况,字迹多有缺失或漫漶不清处。
201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影印出版了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和浅野文库所藏的世本《西游记》,其中浅野本只残存后五十回,天理本保存相对完整,仅有部分缺失,且文字的清晰度上要优于台湾世本影印本。这两个重要藏本的发表,为我们提供了对后者的缺失与错讹进行补充和考证的机会。
本版即在前人勘校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天理本和浅野本进行对照,希望让《西游记》在文字上呈现更原本的风貌。对于底本缺失、漫漶、错讹之处,参考明代李评本、唐僧本、杨闽斋本、闽斋堂本,清代新说本、证道本等,择优选择。本书的校注也同时参考了不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勘校原则
1. 对底本的处理
1.1 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凡底本中字词可通者均做保留,不臆断,不擅改。对过去通行本中的字词做了部分优化。
如第九十七回:
行者道:“铜台府地灵县斋僧的寇洪之魂,是那个收了?”
魂,各通行本作“鬼”。世本为“魂”的俗字,今作“魂”。
又第二十三回:
沙僧扑着手,也道:“是你!是你!”
扑,各通行本作“拍”,本版从底本作“扑”。扑有拍义,世本同类用法见于多处,如第二十六回有“(猪八戒)扑着手呵呵大笑道”。
本次勘校同时参考了日本天理世本和浅野世本,对过去通行本中的部分用字做出了修订。
如第六十五回:
……四下里更无一丝瑕缝。
瑕,天理世本及台湾世本字迹残存不清,有通行本解作“戢”,不通。浅野世本作“瑕”,上文也有“全无一些瑕缝光明”,本版从之。
第七十二回:
暖滑原非酿,清平还自温。
暖,台湾世本字迹残缺,其他各古本及通行本作“润”。天理及浅野世本作“暖”,又宋诗有“温泉暖滑留余香”句,本版从天理及浅野世本改。
第二十八回:
大圣道:“且莫吃酒。……”
吃,台湾世本字迹残缺,但残存字迹非“饮”字。其他各古本及通行本作“饮”。天理世本作“吃”,本版从之。
又有:
……逍遥自在,乐住安居不题。
住,台湾世本字迹不可辨,天理世本作“住”,其他各古本及通行本作“业”。“乐业”形容猴子稍欠妥当,“乐住”更为合适,本版从天理世本改。
第八十九回:
降妖杖举满天霞,四明铲架云生绮。
架,以往各本作“深”或“伸”,浅野世本作“架”,今按字义从之。
1.2 底本因形近或音近而误,酌情按文意或参考他本修改,又或以注释说明。
如第五十五回:
且就在山坡下避风处坐这一夜。
避,世本作“闭”,不通,当为音近而误,今通行本均失校。本版从杨闽斋本改。
第二十二回:
如今天色又晚,且坐在这崖坎之下……
……师徒们歇在流沙河东,崖坎之下。
二句中“坎”字世本作“次”,意不明,应为形近字误刻,今通行本均未校出。此二词,杨闽斋本分别作崖坎、岸坎,世本中“崖”“岸”常通用。坎表地面低洼的地方,崖坎表高崖上的低平地。
又如第十二回中“衮龙袍”一词,各古本和排印本均作“滚龙袍”,“衮、滚”二字不通,本版按文意及规范改。
1.3 底本用字意思不明处,若有上下文或其他古本依据,择优修改。
如第十回:
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理所当然,何须过让?”
理,世本作“凡”,意不通。今通行本有作“分”或“礼”者。杨闽斋本作“礼数当然”,唐僧本作“礼所当然”。世本中多有“理”误作“礼”,此处当为“理”。此前各本均未校出,本版改之。
第六十六回:
忽见那西南上一朵彩云坠地,满山头花雨缤纷……
花雨,世本作“大雨”,不通,本版从新说本及第八回“天龙围绕,花雨缤纷”例改。
若无参照依据或更好的修改方式,则暂保留底本,不作修改。
如第八十六回:
大圣英雄无敌手,悟能精壮喜裋年。
世本、李评本作“裋年”,似不通。新说本改为“神生”。本版仍保留“裋年”。
1.4 对世本中的衍文、脱文等据他本进行删补。
1.5 情节矛盾处,若有其他古籍版本作为依据,则择优修改。
如第五回:
不期大圣走将出来,行凶要打,又问设宴请谁。
要打,世本原作“拷打”,与上文情节不符,证道本改作“要打”。本版从证道本。
第三十四回:
打个滚,又变做个小妖,站在旁边。
但一只手托着葫芦,一只手不敢去接,却把葫芦递与小妖,双手去接杯,不知那小妖是孙行者变的。
二句中孙行者变作小妖,世本原写为变作倚海龙。与上文倚海龙被孙行者打死,被妖怪识破矛盾。本版从证道本。
第一百回:
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玉华州印、天竺国印。
世本原作:
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
其中狮驼国为妖怪所占,当无印,凤仙郡、金平府皆未达用印级别。本版从证道本改。
《西游》全书另有多处情节矛盾处,若无版本依据,本书仍旧保留,不擅改,如唐僧生辰与取经同时;文殊菩萨的狮子精分别在乌鸡国和狮驼岭出现两次;等等。
1.6 有事实或文史错误的,酌情修正。
如第五十一回:
西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世本原作:
西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事实错误,本版据二十八星宿的正确命名修改。
第十一回:
却说那唐朝驾下有徐茂公、秦叔宝、胡敬德、段志玄、马三宝、程咬金、高士廉、张公瑾……等两班文武。
世本原作:
却说那唐朝驾下有徐茂公、秦叔宝、胡敬德、段志贤、马三保、程咬金、高士廉、李世勣……等两班文武。
“段志贤”“马三保”按历史人名改作“段志玄”“马三宝”。又“李世勣”(也有回目作“徐世勣”)与徐茂公实为一人,本版从李评本改作“张公瑾”。其余各回出现人名均按照正确、统一的原则修改。
1.7 对过去通行本中不合理的断句进行修正。
如第三十七回:
先见我文武多官,后来见朕当,即请他登坛祈祷……
过去通行本作:
先见我文武多官,后来见朕,当即请他登坛祈祷……
此处“当”为人称后缀,《西游记》中常见,应属上句。同一回有“朕当今日登殿”,十一回有“朕当好苦”。
第一百回:
佛祖道:‘……止讨了他三斗三升麦粒黄金。’意思还嫌卖贱了,后代子孙没钱使用。
过去通行本作:
佛祖道:‘……止讨了他三斗三升麦粒黄金。意思还嫌卖贱了,后代子孙没钱使用。’
“意思”后语句当为转述而非引用,应在引号外,本版改之。
2. 字词规范
2.1 对底本中形近字、音近字等混用的情况,当字义互通时,各从底本。对于出现次数较多,影响阅读流畅性的,从更常见者统一。
字义不可通时,按字义决定用字。
象声词各从底本。
本书另对会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词汇,作统一处理。如“南膳”“南赡”,本书统一作“南赡”。木叉的兵器“浑铁”“混铁”统一作“浑铁”,以区别于牛魔王的“混铁”。
2.2 为保持版本原貌,部分异体字予以保留。
3. 对世本中一些问题的处理
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唐僧家世的缺失,历来是本书研究和勘校的一个重要话题。关于世本中是否原有这一内容,而后被删,学界一直争论不下。一般认为,我们所熟知的唐僧故事,早在宋元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就有所发端,元杂剧《西游记》延续了这一故事。朱鼎臣本中整整一卷的唐僧出身故事,基本延续了宋元的传说,至证道本将其补入百回本《西游记》,是一脉相承的过程。现代排印本多从人文本,将证道本多加的第九回作为附录插入第八回和第九回之间,在将故事补充完整的同时保持世本原貌。
朱本和证道本在文字处理上各有优劣。总体而言,朱本富有更多明代的口语特色,和世本的文字风格也更接近,但也存在行文繁琐、部分情节前后矛盾的缺陷。证道本相对在文字的处理上更优,情节紧凑,阅读顺畅,但其对朱本的大量删改,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细节。另证道本作者以清代价值观改写,为唐僧之母殷小姐添加了自尽的结局,也为后人诟病。亦有学者尝试重新整合二本,呈现一个更好的版本。本书本着简洁清晰的原则,选用证道本,但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在此处表明,望读者悉知。
另世本中存在将第十七、十八回连刻的问题,李评本最早发现,并将其重新分为两回。清刊本在第十七回文末加上结束语,使其单回的面貌更加完整。现代印本多采纳新说本“毕竟不知向后事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语,本版亦从之。
世本第九十九回中提到唐僧遇难簿子,有诸多与前文不相符处,本版从证道本。
世本第一百回的结尾,目前公开的世本中,仅日本浅野世本是完整的,日本天理世本和中国台湾世本均残缺末页。通行本有从中国台湾世本以“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结束全书,也有从新说本以“《西游记》至此终”结束全书。本版从日本浅野世本。
四、对《西游记》的认识与本书注释原则
由于《西游记》所写的神魔故事自带虚构特色,自其出现以来,人们总是希望为它寻找一个可以回归的主旨和意义,不断对其进行各种阐释和发挥,使得《西游》的批评史长期被各种学说裹挟着发展。
书中运用了大量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和术语,种种文字特征和留存在世本中的数条夹批,都表明其作者具有不俗的宗教知识,而其中对于道教术语的运用更加正确和广泛。明清时期出现了批评本。从证道本开始,以道教说《西游》的观点在清代大肆流行,如《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等,都或多或少将其解读为一本金丹大道的修炼书。甚至许多批评者本人都带有道教背景。也不乏从佛教和儒学角度解说《西游》的,如明代文人谢肇淛以孟子“收放心”概括其主旨;清人张书绅则将其附会成《大学》一书的解说。
到了五四时期,学者力图破除为《西游记》附加的各种教义,认为它只是一部游戏之书。如胡适、鲁迅等都评其为“神话小说”“游戏之书”,故不用深究。
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起义说”占据了主流。近年来又有一些以官场厚黑学的解读颇受欢迎。但此类言论,毕竟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并非《西游记》带给我们最本质和永恒的价值。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西游记》,每一种流行的解读方式都有推动它的时代浪潮。这是《西游》这部著作的包容之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去了解关于《西游记》的种种猜测和解读,从中看到历史的变迁,是非常有趣的。但读者在阅读时,不必陷于某种学说,不妨从文字本身去阅读和体会这部著作的精彩和动人之处,收获自己心中的《西游记》。
过去对《西游记》的注释,不乏从道教内丹术或其他宗教视角为中心的。本书并不主张读者被这样的注释所引导,从而把《西游记》理解为一本修炼的书。但不可忽略的是,《西游记》一书的确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和儒、释、道三家的背景上。本书在注释过程中无法避免要对一些宗教、哲学的术语进行解释,故而在遇到这样的词汇时,本书仅对字词本义简单做注,不做更多引导性的解读。它们或许别有深意,也可能只是被用来搭建小说的框架、设定人物特性,甚至只是作者的文字游戏,读者若有深入了解的兴趣,不妨在本书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阅读。除了这些专业词汇,《西游记》一书中也存在大量极富趣味的表达,本书也对这部分的内容做提示性的注解。
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设下的文字机窍,而不被某一种学说所框定,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观察这样一部巨作。
本书注释遵循以下原则:
1)对传统宗教、哲学术语解释基本词意,仅必要时解释其引申义;
2)注释部分俗语、谚语、歇后语、双关语等,以期展现本书的文字趣味;
3)对生僻字、词,部分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做注音或注释,希望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可以顺畅地阅读这部巨作;
4)书中出现大量诗文,因不作为正文的主要内容,仅对诗中的典故、生僻字词以及影响正文理解的部分做注解;
5)部分难以用现代汉语说明的语句,如语境微妙的方言、失传的歇后语或意义不明的字词等,不作强行解释;
6)本书保留世本中部分批语,作为对注释系统的补充。
五、参考资料
明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明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17年。
明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日本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浅野文库藏,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17年。
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中州书画社影印本,1983年。
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日本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浅野文库藏,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17年。
明刊《李卓吾先生原评西游记》,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电子版。
明刊《唐僧西游记》,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明刊《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矶部章编《庆应义塾图书馆所藏闽斋堂刊〈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册),日本东北大学,2006年。
[明]朱鼎臣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明]杨致和编《唐三藏出身全传》,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清]汪象旭、黄周星《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清]蔡元放增评《西游证道奇书》,法国国家图书馆藏电子版。
[清]陈士斌《西游真诠》,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清]何廷椿《通易西游正旨》,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清]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明]吴承恩原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吴承恩《西游记》,作家出版社,2006年。
[明]吴承恩原著,李洪甫整理校注《西游记整理校注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明]吴承恩著,李天飞校注《西游记》,中华书局,2014年。
曾上炎编著,《西游记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晓英《〈西游记〉词汇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严谨、好读的《西游记》版本,尽可能贴近世本原貌,同时修正其中的讹误和硬伤。然由于书籍篇幅巨大,勘校注释工作中难免存在疏漏,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如需讨论,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