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我刚毕业,被分配到《日经商务周刊》编辑部工作。时至今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日经商务周刊》拥有自己的传统,新闻报道不只是经济和企业的纪实,还要通过其中牵扯到的人物故事本身的描述,体现社会、经济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如果是财务分析方面的报道,本来一页便可完成的文稿,还要深入发掘当事企业的优势、面临的课题、今后的战略以及所涉及的人物和趣闻轶事,通过这些故事刻画出一个完整的企业形象。俗话说要趁热打铁,刚刚步入社会的我被《日经商务周刊》灌输的这一套优良传统,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作为一名记者的血液中,成为我的处世原则。就这样,伏在前辈记者的后背,看着他们撰写的稿件,我渐渐成长起来。作为一个撰稿人,我已经养成了“以人写作”的习惯。
我在《日经商务周刊》的另一个收获应该是“杂志之魂”。
杂志与报纸不可同日而语。杂志属于一种嗜好品,不一定是人们非看不可的必需品。为了让读者爱不释手,杂志的着眼点只能放在他人看不到或者不愿意写的内容上。另外,我们《日经商务周刊》虽然是日经集团旗下的刊物,可是,日经集团出版的报纸《日本经济新闻》却也是我们众多的竞争伙伴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开动脑筋,将其办成不同于报纸的特色刊物——对其他媒体趋之若鹜的热点题材不为心动,专心思考自己认为有趣的题材,策划那些有可能爆出冷门的内容。
在“雷曼危机”发生前后,我开始撰写现在称之为“地方创生”的报道文章。但在当时,我想写的这类人物是否存在姑且不论,关键是竟然找不到从经济和商务的角度反映地方实情的相关报道。
本书汇集的系列采访文章是以特朗普成为总统为契机完成的。其实,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探索一个合适的主题,写一部以市井小人物为题材的群像剧。在采访耗时过多而且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能够在美国采访到自己想要的内容,除了欣慰,别无所求。对于支持我实现这个愿望的《日经商务周刊》编辑部,我心存感激。
动用一本书来罗列眼前发生的一堆琐事,如同用大炮打蚊子一般令我汗颜,所以我也觉得自己应该就此收笔了。然而,正如我在“前言”所言,特朗普总统不是原因,而是现象,美国是一个人口超过3.2亿的整体。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互相对峙,其根源在于在全球化裹挟下每一个人发生的变化。本书描述的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而又被全球化捉弄的市井群体,只要他们目前的处境没有改变,美国应该不会重新回到“特朗普之前”的那个美国。
至于今后要以怎样的频率、撰写哪方面内容,我还没有认真考虑。不过,如果再有机会的话,我还想继续采访社会、经济和社团组织,继续讲述市井人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