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亚的封建帝国(1 / 1)

第一节 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第一大半岛和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阿拉伯”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853年的亚述碑文中,希伯来语意指旷野、荒芜,而在阿拉伯语中是沙漠的意思。公元前530年左右,波斯楔形文字“阿拉比亚”一词即为阿拉伯。此后,希腊、罗马史家多用“阿拉伯人”或“阿拉比亚人”指称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而半岛居民首次采用“阿拉伯人”称谓,见于公元前后南方的古代碑刻。在中国史书上,阿拉伯被称为“大食”,意为商人。

伊斯兰教创立时期,“阿拉伯人”主要是指半岛上的贝多因人(Bedouins),阿拉伯语义为“沙漠之子”,即指在大沙漠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半岛统一后,原作为民族称谓的“阿拉伯”同时也用作国名了。帝国形成初期,“阿拉伯人”泛指所有讲阿拉伯语并具有阿拉伯血统的阿拉伯部落,他们本身或其祖先在半岛出生;后来,“阿拉伯人”也常常用以指代那些被同化的其他民族。

阿拉伯半岛幅员辽阔,约为欧洲领土面积的1/4,主要分为汉志[1]、内志[2]和也门几个地区。红海沿岸的汉志和阿拉伯腹地的内志位于西北部;西南部的也门是一块难得的“绿洲”,以种植业为主,素有“阿拉伯福地”之称。半岛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除少量土地适宜农耕外,绝大部分为沙漠和草原。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干燥,终年干旱少雨,夏季酷热。但是,由于半岛从属于地中海文明圈,其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从也门经汉志到叙利亚向东抵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东西方贸易商路。东方的商品经红海运到也门,由骆驼运往巴勒斯坦,然后再转运欧洲各地。

在汉志地区,商路两旁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其中,麦加地处从也门到叙利亚、从埃塞俄比亚到美索不达米亚这两条商路的交叉点上,是半岛最重要的圣城。它的基本居民古莱西部落主要经营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麦加商队则由倭马亚家族大富商阿布·苏菲扬担任首领,他们冬去也门,夏往叙利亚,经营转运贸易。城内有赛母桑泉,适宜于商旅饮水与歇脚。还有一个由灰褐色石头砌成的立方体建筑——著名的克尔伯古庙,也就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典所称的“天房”。在古庙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略带微红的褐色陨石。阿拉伯人认为这个神物的每个凹痕都是天降圣书。除了那块陨石外,天房里还供奉着半岛诸部落各自的偶像。每年春天,当朝拜盛季来临时,古莱西商人、贵族都从热闹非凡的庙会、市集和朝圣活动中获取大量收入。雅特里布是阿拉伯半岛的另一重要圣城,地处半岛东北部,位于也门和叙利亚的通商大道上。虽然它的气候和土质都胜过麦加,却没有麦加那样极富吸引力的泉水、神庙与圣物。雅特里布住有5个部落,多数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居民在信仰上有所差别,有的信奉原始宗教,有的信仰犹太教。

公元前,也门地区曾建立过奴隶制国家。公元6世纪,半岛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不过,私有制和剥削现象已经出现,部落贵族之间常为争夺水草、牲畜(羊、骆驼和马)和奴隶而发生战争。为了控制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拜占庭人和伊朗人曾把从也门到叙利亚的阿拉伯商路当作争夺的重要目标。由于战争的破坏,阿拉伯商路湮没,商旅不行,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广大下层群众如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奴隶深受其害;许多依靠过境贸易维持生计的人逐渐失业,并陷入贫困状态。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适应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需要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二、伊斯兰教的产生

自从7世纪初期创教以来,迄今为止,伊斯兰教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阿拉伯人在历史上所建立的,不仅是一个实在的帝国,而且是一种伊斯兰教文化。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宗教的传播,阿拉伯民族的聚居地和伊斯兰教的影响范围也随之变化。近些年来,伊斯兰教在各种宗教中增长最快,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5,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的哈希姆家族。他早年失去父母,不得不依靠祖父生活,后来伯父收养了他。从12岁时起,穆罕默德就跟随伯父经商,到过叙利亚和也门等地。25岁那年,他与比他大15岁的富孀赫蒂彻结婚。这桩婚姻为其后来的传教事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伊斯兰教在产生时是一种混合性宗教。以前,阿拉伯半岛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阿拉伯人信仰的是原始的多神教,主要表现为拜物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由于受到古代宗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以一神信仰为特征的哈尼夫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旧约》中关于创世、复活、赏善、罚恶等说教,还有基督教的福音、基督传说、末日审判和基督教义,也在阿拉伯民众中流传开来。当时,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安拉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它比佛教晚了近1150年,比基督教晚了约600年。如果说佛教和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世界,那么毫无疑问,伊斯兰教就是中世纪的产物。在阿拉伯语中,“伊斯兰”一词意为和平、皈依、顺服;“穆斯林”一词则由“伊斯兰”派生而来,意即和平者、归顺者和服从者。

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不仅是每个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阿拉伯世界的立法依据,其中包括穆罕默德提出的有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不仅如此,《古兰经》还是阿拉伯语中首先加以记载的典籍,早已成为研究早期阿拉伯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一千多年以来,随着阿拉伯民族的发展,《古兰经》作为阿拉伯语文的典范,对许多民族的文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

610年,穆罕默德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上潜修,说是得到真主的启示,开始传教活动。由于遭到麦加富商的反对,穆罕默德在麦加的传教活动只能秘密地进行。起初,他的信徒仅有他的妻子、堂弟、女婿、岳父和几个密友,后来才渐渐多起来。麦加传教时期(610—622年)的头三年有信徒40人左右。由于伊斯兰教不承认任何部落神,麦加便失去了宗教中心的地位,使麦加贵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受到威胁。于是,以苏菲扬为首的麦加贵族,采用种种手段,不仅禁止传播伊斯兰教,而且试图杀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622年7月16日深夜,穆罕默德和阿布·伯克尔率领一部分信徒避住雅特里布,这就是著名的“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汉译为“徙志”。后来,雅特里布改称“麦地那”,意即“先知之城”;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7月16日为元旦。从麦加迁移到麦地那的穆斯林被称为“迁士”,而麦地那的穆斯林则被称为“辅士”。

在麦地那传教时期,穆罕默德的宗教思想和伊斯兰教教义基本上形成了。而且,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新国家,即“穆斯林公社”(或宗教公社)。他就是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宗教首领,掌握一切大权。凡穆斯林都是公社成员,皆以兄弟姐妹相称。他们曾多次攻打麦加。630年,穆罕默德统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其宗教权威。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把克尔伯古庙改为伊斯兰教圣寺(麦加大清真寺),定为朝觐之地。麦加成为圣地以后,克尔伯古庙里的部落神像被清除,只保留了作为伊斯兰教圣物的黑陨石崇拜。经过历代不断的修葺,圣寺的规模扩展到16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人同时做礼拜。从此,麦加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中心,首都麦地那则成为政治中心。

征服麦加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631年,半岛南北纷纷派代表团来麦加朝拜,承认穆罕默德的独尊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从而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初期哈里发和阿拉伯帝国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他没有男性子嗣,只留下一个女儿法蒂玛。穆罕默德生前未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也没有遗嘱留下,于是在穆斯林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宗教领袖继承权的斗争。经过迁士和辅士之间的协商,穆罕默德的岳父和密友阿布·伯克尔被推举为阿拉伯国家第一任哈里发(632—634年在位)。在阿拉伯语中,“哈里发”意为先知的代理人或继承人,他是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的阿拉伯国家元首。

阿布·伯克尔在镇压内部反叛以后,开始进攻拜占庭和伊朗,先后攻占巴士拉和大马士革等地。从第二任哈里发(634—644年在位)奥马尔开始,阿拉伯国家走上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636年,阿拉伯人在约旦河支流的雅姆克河畔大败20万拜占庭大军,占领叙利亚。638年,阿拉伯军队占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地区。同时,他们在两河流域击溃伊朗主力(636年),次年占领其首都泰西封,并于642年迫使伊朗投降。在北非,阿拉伯人于639—646年征服整个埃及,645年又攻占昔兰尼加和利比亚。

阿拉伯人在扩张过程中所占领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所虏获的财物按照《古兰经》的原则进行分配。但是,在倭马亚家族出身的奥斯曼当选为第三任哈里发(646—656年在位)以后,军政高级职位往往由哈里发的近亲和古莱西部落首领充任,倭马亚家族在富庶的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占有大片土地,并竭力扩张其政治势力,导致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差别不断扩大。阿拉伯国家政权具有明显的贵族性质。

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利用穆斯林的不满,反对以叙利亚总督阿布·苏菲扬之子摩阿维亚为首的倭马亚贵族。阿里的支持者认为,奥斯曼系倭马亚家族,曾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政敌,因而无资格当哈里发;阿里是先知的近亲,袭任哈里发位则在情理之中。于是,在穆斯林内部形成了一个与正统派(逊尼派)相对立的政治派别——什叶派。“逊尼”原意为“遵守逊奈者”。“逊奈”(意指“行为”“道路”)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简称“圣训”“圣谕”等,其地位仅次于《古兰经》,是对《古兰经》的补充。逊尼派在伊斯兰教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什叶”的意思是“宗派”,指拥护阿里出任哈里发的一派,又称“阿里派”或“世袭派”。他们称其领袖阿里为能转世的“伊玛目”(意指“领袖”“表率”),但拒不承认逊尼派推崇的“圣训”。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少数派。在一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中,从伊斯兰教中还分裂出许多不同的教派组织,如哈瓦立及派(军事民主派)、穆尔太齐赖派、巴布派等。

早期穆斯林教派产生的历史,同7世纪50年代后半期哈里发国内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密切相关。站在阿里一边的主要有阿拉比亚、埃及和伊拉克各部落和民族的军队,而站在倭马亚家族一边的则是叙利亚人。656年,奥斯曼在麦加被不满的穆斯林杀死,由阿里继任第四任哈里发(656—661年在位)。661年,阿里又被军事民主派信徒刺死,由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担任第五任哈里发(661—680年在位),由此开始了以大马士革为都城、以叙利亚和埃及的大贵族为主要支柱的倭马亚王朝(661—750年)的统治。[3]此后,哈里发不再经过选举产生,而是世袭继位。倭马亚王朝属于逊尼派,它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残酷地镇压了什叶派和军事民主派的反抗。

7世纪末,在“圣战”的旗帜下,阿拉伯人继续推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政策。在北非,他们侵入突尼斯,攻陷迦太基,消灭拜占庭军队残余势力。他们把接受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组成骑兵,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欧洲大陆。711年,消灭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但是,在普瓦提埃附近,他们于732年被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的军队击败。在东方,阿拉伯势力扩张到中亚和印度河流域,还与中国唐朝军队发生了冲突。8世纪中叶,阿拉伯已形成一个西起大西洋,东到印度河,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变成了世界性宗教。

阿拉伯帝国在麦地那国家的基础上,仿照东方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完整的政教合一的统治机构。哈里发集各种大权于一身,他是帝国的最高行政首脑、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中央设立宰相(维齐尔)辅任哈里发,下设各部大臣掌管政务。地方行政大体延续拜占庭和伊朗的旧制,全国分设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伊拉克、呼罗珊、亚美尼亚、汉志、基尔曼及印度西北部、埃及、北非和西班牙(包括地中海西部诸岛)、也门及阿拉伯半岛南部9个行省,由中央委派总督(爱弥尔)治理。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以阿拉伯语为通用语言,金币第纳尔和银币第尔汗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在长期的征服过程中,阿拉伯人受到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在帝国境内,全部居民划分为四个不同等级:一是穆斯林,为征服者和统治者,享有广泛的特权;二是被征服的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属于掌握一定生产技艺的平民阶层;三是保有原来信仰的非穆斯林,他们在政治上受歧视,在经济上则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四是阿拉伯社会长期存在的奴隶,没有做人的权利。帝国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此前提下,由哈里发直接掌握的土地即私有领地,称为“哈萨”;一般的国有土地称为“沙瓦夫”,收入用于政府开支;清真寺土地称为“瓦克夫”,免征田赋;贵族土地称为“伊克塔”(采邑),领有者须向国家提供战役服务。

图5-1 7—9世纪阿拉伯人的扩张

所有这些土地主要由被征服的农民耕种,他们要缴纳封建地租,非穆斯林成年男子还要交纳人头税。还有一部分个人私有地称为“穆尔克”,主要为改宗伊斯兰教的拜占庭和伊朗的归顺贵族所有,可以自由支配,但必须缴纳赋税。

8世纪20年代,在帝国的东方行省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派别,即阿拔斯派。伊拉克大地主阿布·阿拔斯自称是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他指责倭马亚家族是先知的仇敌苏菲扬的后人,他们非法窃取了哈里发大权。阿拔斯派反对倭马亚王朝统治的活动,深入阿富汗、中亚和伊朗东部地区,影响很大。747年,呼罗珊爆发阿布·穆苏里姆领导的人民起义。阿布·阿拔斯利用这次起义,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750年,阿拔斯在库法称哈里发(750—754年在位),建立起以伊拉克和伊朗的封建贵族为主要支柱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幸存的倭马亚王子逃往西班牙,定都科尔多瓦,脱离阿拉伯帝国而独立。

阿拔斯王朝在承袭前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官僚机构。在政治上,全国分设24个行省,派总督治理;首都和地方官员及行省总督均由哈里发和宰相任免。在军事上,不但建立起庞大的雇佣军和阿拉伯部落军,而且组建由突厥籍奴隶(马木路克)组成的近卫军。从8世纪到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大唐帝国和查理曼帝国并称为四大封建帝国。在此时期,阿拉伯帝国战争减少,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叙利亚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是阿拔斯王朝著名的四大谷仓。帝国的手工业和国际贸易都很发达,首都巴格达既是政治和宗教中心,又是手工业和国际贸易的中心。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主要由阿拉伯人转销世界各地。经济贸易繁荣推动了帝国境内各地区间的交往关系,促进了中世纪时期人类航海事业发展。

阿拔斯王朝在走向强大的同时,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阶级日益腐化,人民起义连绵不断,如伊拉克、呼罗珊、也门、叙利亚等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公有的卡尔马特运动。同时,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800—909年)、埃及和叙利亚的图伦王朝(868—905年)和北非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年)[4]等先后脱离帝国而独立。这样,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版图日益缩小,仅剩下巴格达周围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分,而哈里发政府实权又被突厥族马木路克(奴隶)近卫军将领所控制。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侵入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留其宗教领袖地位。1258年,随着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灭亡,阿拉伯帝国彻底瓦解。

五、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多民族国家,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柏柏尔人、波斯人、叙利亚人、印度人、西班牙人等,他们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创造了阿拉伯文明。7—13世纪,当欧洲的科学文化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已显露曙光。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阿拉伯人在吸收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伟大贡献。

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字、零和十进位法虽然不是阿拉伯人的首创,但他们在改进和传播方面却起了很大作用。他们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学传入欧洲,以代替繁复的罗马数字,并使阿拉伯数字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当时,阿拉伯数学家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已求出圆周率与直径之比为3.14159;知道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能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进行代数和几何互解。阿拉伯最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花剌子密,即穆罕默德·伊本·穆萨(约780—850年)发明了代数符号,创立了代数学。他撰写的第一部代数学专著《积分和方程计算法》,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大学采用的教科书。

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人著作,如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印度天文学家的《西德罕德》。由于礼拜的方向必须依靠星宿来确定,阿拉伯人十分重视天文学研究,他们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科尔多瓦、开罗、撒马尔罕等城市建立了最先进的天文台,用自己制作的精密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地球仪、日晷仪、星盘仪、象限仪、平纬仪等进行系统的观测。白塔尼(约858—929年)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天文学家,他经过长期的观测,在测得地球远日点运动(最高行)的基础上,把一年定为365天5小时46分24秒,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编制出的“萨比天文表”被译为拉丁文和西班牙文。

在医学方面,中世纪最享有盛名的临床外科医师拉齐斯(865—925年)被誉为“阿拉伯的盖伦”,他著有《医学集成》《精神疗法》《天花和麻疹》等学术著作。伊本·西拿(980—1037年)素有“医中之王”之赞誉,西方人称之为“阿维森纳”。他不仅是阿拉伯最著名的医学家,还是博物学家、哲学家、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著述多达450种,流传下来的就有240种之多。他所完成的共5卷本约100万字的《医典》,研究了760种药物的性能,是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自12世纪起一直被西方医学界视为权威著作。

在历史学和地理学方面,阿拉伯学者塔巴里(838—923年)所著的《先知与诸王纪年》,从远古一直叙述到915年,作为编年史的代表作,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另一位历史学家麦斯欧第(?—956年)撰写的《黄金草原》(30卷)是纪事体的代表作,它依朝代、帝王、民族等项目叙事,自创世开始直到947年,叙述了帝国境内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内容。阿拉伯学者撰写的地理书籍,记录了大量有关海洋地理的资料。柏柏尔人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沿着陆路和海道,走过了约12万千米的漫漫行程,前后耗时28年。他游历了绝大部分阿拉伯地区,以及中亚、南亚、南洋、中国等地。虽然他的名声没有像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那样家喻户晓,但他在阿拉伯世界却是妇孺皆知的旅行家。他为后人留下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是一部研究中世纪穆斯林统治的北非和东非、拜占庭帝国和亚洲等地区历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文学方面,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化宝库的瑰宝。该书起初由哲海什雅里(?—942年)起草,以6世纪波斯故事为蓝本,吸取了印度、希腊、希伯来、埃及等地的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传说以及名人逸事等,10世纪中叶初步形成,16世纪最后编定。那些奇妙动人的故事,集中地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并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建筑方面,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特征,可以简单地表述为高耸入云的宣礼塔、教堂的圆顶和弓形结构。清真寺的结构布局以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教堂为中心,形成四周带拱门和回廊的院落。清真寺因其宏伟壮丽而被誉为世界奇观。富丽堂皇的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建于691年,它被称为“沙漠中的圆顶”,像705年建成的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一样,都是模仿拜占庭和叙利亚风格的寺院建筑。晚期,伊斯兰建筑深受印度建筑风格的影响,其中以9世纪建成的萨马拉清真寺为代表。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科学方法、医学、数学、天文学、文学、音乐、语言等方面对亚洲、非洲和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欧洲受益最大。花剌子密等人的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阿维森纳的《医典》、伊本·海赛木的《光学宝鉴》等在中世纪的欧洲,很长时间内被奉为权威和经典。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人充当了沟通东西方学术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自倭马亚王朝起,阿拉伯人就开始从古叙利亚语翻译史学、医学和天文学的典籍。阿拔斯王朝注重翻译和研究古典文化遗产,在哈里发的倡导和鼓励下,阿拉伯帝国境内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750—850年)。哈里发麦蒙于830年在巴格达创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机构——“智慧之宫”。大批专家在这里从事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外国文献的工作,他们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欧几里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并做了大量的考证、勘误、增补、注释工作。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建立的翻译学校向欧洲人传播东方文化和阿拉伯人加工过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西班牙是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的重要桥梁,科尔多瓦和托莱多等城市对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典名著被译成阿拉伯文,使古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又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回欧洲,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印度数字和十进位法先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人的吸收改造,然后传到了西方,后来传播到全世界,引发了数学史上一次伟大的计算革命。印度的糖、棉花和稻米等作物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都是先由阿拉伯人接受,进而传向西方的。四大发明的传入,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商人来往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从事活跃的国际贸易。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唐朝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为阿拉伯商人经常往来之地。元朝时大批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给中国带来了中亚的天文仪器、天文学著作以及医药学、数学和建筑艺术。阿拉伯商船通过航海积累了丰富的航海和地理知识,留下了一些地理著作和旅行记,为研究那时的中亚、北非、中国、印度、西班牙和东欧等地的城市、交通、经济活动、植物分布、气候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