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

1.《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秦汉至唐中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3.《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何兹全文集》六卷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一卷:中国社会史论、第二卷:中国史综论、第三卷:《中国古代社会》、第四卷:《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文化六讲》、第五卷:《秦汉史略》《三国史》、第六卷:《爱国一书生》杂著等。

9.《中国文化六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三国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学术论文:

1.《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

2.《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

3.《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5月18日。

4.《魏晋南朝的兵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5.《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第8期。

6.《从城乡关系看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2期。

7.《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4期。

8.《读〈府兵制度考释〉书后》,《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

9.《官渡之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

10.《魏晋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11.《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12.《读〈宋书·恩倖传序〉书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

13.《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14.《论述历史上民族关系时不可忽略的一面》,《历史教学》,1983年第6期。

15.《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6.《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7.《众人和庶民》,《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18.《“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1期。

19.《战国时期“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20.《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群言》,1986年第11期。

21.《读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22.《研究中国历史要重视方法,要突破、创新》,《文史哲》,1987年第1期。

23.《〈历代名师〉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24.《周秦史二、三事》,《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5.《西周春秋时期的国家形式》,《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26.《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27.《先秦史笔谈(二)——西周春秋的国家》,《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28.《〈北京通史〉学术顾问、特约编审发言(摘要)》,《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1990年11月。

29.《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30.《边疆·史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31.《三十年代的回忆》,《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3期。

32.《崔浩之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2年6月。

33.《学习范老的大公无私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4.《纪念〈历史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5.《叶落归根 根深叶茂》,《寻根》,1994年第2期。

36.《〈三国志〉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7.《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8.《健全的班底、扎实的工作》,《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9.《闲话读书》,《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1期。

40.《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民生主义的真谛》,《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41.《〈中国古今人物异称大辞典〉序》,《运城高专学报》,1996年第3期。

42.《我的大学生生活》,《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43.《中国的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

44.《多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

45.《中国社会形态演变——从三权鼎立走向专制》,《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46.《怀念师生深情 忧心国家大事——由一天日记引出的》,《学术界》,2002年第2期。

47.《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登高望远 天地一新——〈许昌师专学报〉创刊20周年纪念笔谈》,《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48.《悼念钟敬老》,《群言》,2002年第3期。

49.《释“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2002年。

50.《释“小康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1.《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52.《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

53.《〈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学术界》,2003年第6期。

54.《曹操与袁绍——读史札记》,《群言》,2003年第4期。

55.《祝贺〈张政烺文史论集〉出版》,《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

56.《寓作于注的大作——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1期。

57.《古代经济的衍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何兹全教授访谈录》,《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58.《释“小康社会”》,《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报刊:

1.《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北京日报》,2001年8月20日。

2.《学术论文选摘 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2年1月1日。

3.《释“小康社会”》,《北京日报》,2003年1月27日。

4.《郑天挺师的为人和学问》,《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

5.《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

6.《谈谈“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报》,2003年11月24日。

7.《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8日。

8.《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我见》,《北京日报》,2007年5月21日。

政论文章

何兹全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教育短波》和《政论》杂志上陆续发表了20多篇政论性文章,尚在整理中。暂缺。

(宋艳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