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朝气(1 / 1)

王和

作为何兹全先生“同门下弟子”的我,回顾多年以来与先生的往来及所受教诲,思绪万千,谨恭书小文,以为纪念。

30年前我考入北师大读研,跟随赵光贤先生学习先秦史。入学之初便得知北师大有著名的“史学三老”:除了我的导师赵光贤先生外,其他二老是白寿彝先生和何兹全先生。三老倘以齿序,则依次为白、赵、何,各差一岁。如今我的导师赵光贤先生和白寿彝先生均已仙逝有年,唯兹全先生康健如昔,今年更将迎来兹全先生的百年大寿庆典,这实在是史学界罕有的幸事。记得数月之前我去探望兹全先生,先生曾问我:“现在中国史学界仍然在世者,岁数最大的恐怕就是我了吧?”我想了想回答先生:“是。”其实岂止是现在的史学界,即使历数中国乃至世界由古至今所有的历史学家,不但寿逾兹全先生者几乎没有,即能与先生比肩者恐亦寥寥。

尤为可幸而极其难得的是,兹全先生非但得享高寿,而且至今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并无明显老态。一般人到高年之后,往往精神恍惚懒听人言,思路跳跃而难于集中,且极易倦怠疲劳。这些毛病,在先生身上全无体现。每与先生探讨问题,先生总是神情专注用心凝听,然后一二三四地条分缕析,讲出自己的看法,逻辑清楚且见解高妙,往往使我钦佩不已。近一二年来,先生虽然听力稍有衰退,但思想之敏锐则一如往昔,且仍然试图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尝与我讨论涉及史学理论的问题,先生坦言一些年轻人所写文章,对他而言无论理论框架或思维方法均已十分隔膜,虽然总要设法找来看看,但已经看不大懂。我说,由“总要设法找来看看”,便可看出先生的心态依然年轻,这也正是我要向先生努力学习之处。《易》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在于说明:自然之道是崇尚积极向上的,所以人生在世总要积极进取。故自己常常自我诫惕:什么时候一个人不再想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便说明他真的衰老了。

现代医学分析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与生物年龄的区别。人的生命之所以有夭寿短长之差异,主要便在于生理年龄的不同。而决定生理年龄之诸种因素,除了遗传基因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外,心态和人生态度实具有很大的作用。兹全先生之所以寿至高龄依然健康,我以为与先生所具有的宽恕平和良好心态与达观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

兹全先生是傅斯年的高弟,缘此之故,在那段“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险恶岁月里自然便饱经坎坷。先生曾多次向我谈及人生的艰难处境和蹉跎经历,却总能从国家乃至世界的大势去看待与认识问题,由此而使思想境界不至局限和纠缠于个人际遇。尝与我言:“历史教训必须总结,个人的恩怨得失则不宜深究。”这种开阔的胸襟与大度的人生态度,使兹全先生得以在进退穷通之际,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曾文正公曾有“三致祥”之论,曰勤致祥、孝致祥、恕致祥,说这三种行为能够给人带来福气。勤、孝固不待言,即以儒家所倡“忠恕之道”而论,“恕致祥”三字,其中实蕴含着极深的人生哲理,其根本的精髓便是宽容。从道理上明白这一点并不难,能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则不易。我以为兹全先生是能够真正做到的。

除了宽恕平和的良好心态,兹全先生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给了我至深的印象。记得几年前曾拜读过先生的一篇小文,大意是讲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人类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而日渐感到“地球村”的狭小,故而许多传统的认识都在发生变化。人类如能顺应这种变化,变“你死我活”为“同舟共济”,便会有光明的前途。我看了之后感触良多,既深感先生思想的与时俱进,更体会到先生对于人类未来所抱持的积极看法。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类的功利意识空前地高涨,而危机与忧患意识亦因此而空前地增强。这种危机与忧患意识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确不可缺少,但若过分强调至对于人类未来丧失信心则有害无益。近年我在大学授课时,曾有学生以“当今社会物质越发达而人却越自私,如此发展下去人类是否有救”提问,反映世风日下的现实已强烈影响着年轻人对人类前途的信心。兹全师以迟暮高龄而对人类前途抱持健康积极的看法,说明其思想仍然保持着蓬勃的朝气。

日本当代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同样高龄的迟暮之年曾经充满热情地说:“宇宙中存在着一股使所有事物更美好、并进一步演化发展的力量,也可称之为宇宙的意志。如果依循这股源于宇宙意志的力量顺势而为,人将会迈向成功与繁荣。如果反其道而行,则将面临没落与衰败。”[1]稻盛和夫所说的“使所有事物更加美好”的“宇宙的意志”,颇类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自然是一种唯心的认识,但由人类所处现实境况的局促紧迫来看,则无疑可以起到激励与鼓舞的作用。

兹全师的期盼与稻盛和夫的激励,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老人一中一日,一为学问家,一为实业家,都是年届高龄,却同样对于人生和人类前途有着积极向上的期盼和信心,实足堪称青年一代的楷模。

所以,仁者的胸襟与积极的心态,实为长寿之因。

由此角度讲,百年人瑞,岂有幸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1] 稻盛和夫,日本当代最成功的实业家之一,与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创始人本田纯一郎并称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且硕果仅存至今健在。语详见[日]稻盛和夫:《活法》,1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