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的胜利?
●:是这样的。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推向顶点,使交战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1915年起,俄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深入分析了俄国革命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列宁依据俄国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虽然不占全国人口多数,但却相对集中的特点,特别是俄国当时阶级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而帝国主义大战使沙皇政府的黑暗腐朽和野蛮统治暴露得淋漓尽致,各族人民必须“立即做出选择,是死亡,还是马上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坚决步骤”[8]。列宁认为,当时无产阶级在俄国阶级力量对比方面处于优势,而且当时俄国社会也已经具备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物质基础,无产阶级政党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利用革命形成的有利形势与条件发展和巩固革命的物质基础及环境,而不应该消极地等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他坚决驳斥了那些反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谬论。
当年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地领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有极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的。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言,在十月革命前,“‘西方化’一直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基轴”。“俄罗斯力图与西欧融合已有300年的历史,他们试图从那里借用一切最有利于自己发展和享乐的东西。”[9]十月革命反其道而行之,坚决把俄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率先为世界各国探索建立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的新道路。尽管始终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俄罗斯前进道路上的刹车器[10],但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相信,这场推翻沙皇制度把国家引向社会主义的变革是积极的。一位俄罗斯学者于2006年1月在《消息报》上指出,“十月革命从民族灾难中挽救了俄罗斯。如果革命失败,俄罗斯可能建立法西斯政权。正是由于革命,俄罗斯很快从一个地处偏僻的落后国家进入世界历史的中心。从根本上说,十月革命及随之诞生的苏联是我们,作为人民——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最大贡献”。“作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早尝试,可能十月革命的真正意义还没有显露出来。”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对于未来,列宁的意义巨大:他创造了一个没有奴隶,天下大同的神话。他的伟大蕴含于对太阳般光芒万丈的未来的构想以及实现这一构想的决心。正是在革命进程中人们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推翻旧政权,应历史的邀请,人们将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自己的命运。”[11]这种对于十月革命和列宁的独具慧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思。
▲: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和列宁晚年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因而成为列宁苦心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课题。列宁在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曾实事求是地指出:“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12]“我们不敢说我们准确地知道道路怎样走。”[13]“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14]白匪叛乱与外国武装干涉被粉碎后,列宁曾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后来他承认,“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5]。从1921年起,根据列宁的倡议,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指明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即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列宁的这种探索,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还在于在俄罗斯这个充斥着民粹主义思想色彩的国家,群众中那种反商品、反资本主义的意识和主张绕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不容忽视[16]。这种情绪在相当一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以及在相当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和怀有“左”的情绪的知识分子中存在。他们对实行新经济政策抱有很大抵触情绪。面对严重阻力,列宁仍通过坚持不懈的说服工作,把这一政策推向前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生的苏俄度过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也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甚至在此之前,列宁就深入思考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预见到:“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这里除破坏任务以外,还加上了一些空前困难的新任务,即组织任务。”[17]他深刻指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只能靠“迂回的办法”,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他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18]这实际上告诉人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工农政权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则必须大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列宁思想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苏联领导人还是记住了列宁关于“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19]的思想,直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还曾用租让制、半租让制(合资经营)吸收外国贷款,接受西方技术援助,招聘外国技术人员,发展对外贸易等方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研究经济建设的同时,列宁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问题。列宁认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党自身的建设和执政能力。他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20]他深刻地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1]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行动指南,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不仅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且当时党内理论空气活跃,没有“万马齐喑”的局面,更没有因为理论上的分歧或错误而受到无情打击的现象[22]。
在对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实质的论述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他在强调必须以暴力手段来镇压剥削者反抗的同时,多次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23]“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对剥削者使用的暴力,甚至主要的不是暴力。这种革命暴力的经济基础,它的生命力和成功的保证,就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实质就在这里。共产主义的力量源泉和必获全胜的保证就在这里”。[24]列宁的这一思想成为全世界社会主义者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列宁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创造性运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惜,在列宁逝世后,他的许多重要思想未能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潜伏了危机。
▲:如何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高速度发展及卫国战争胜利后建设的成就?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并且到1929年完全终止了这一政策的实行。联共(布)党内展开了理论、路线及争夺领导权的激烈斗争。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一种以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为基本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从后来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这一模式存在很多缺点,特别是当这种模式被固定化和神圣化之后,更是如此。
但是,也不能不看客观条件一概否定苏联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特别应当将之与当时日益逼近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威胁联系起来考察。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设想,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应当消灭商业,由社会来统一进行生产管理和产品分配。这种预测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加以验证。对于苏联共产党而言,在无前人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首次进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可避免性。根据英国《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898—1945)》的论述:“苏联的计划化机构,正如战时经济组织的情况那样,是国家紧急状态的产物。对它的采用最初是试验性的,犹豫的;后来,由于先是在紧急状态下,接着又在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转变时期,经济管理获得了实践经验而使它得到了改进。”一切都是“通过反复试验来解决的。没有事先存在的关于计划的概念。1929年一份官方的报告说:‘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摸索着前进,而且,只要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要求创造性活动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25]。苏联当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可以被看作“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践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首要目标的状况。斯大林当时认为,苏联面临着资本主义世界发动反苏侵略战争的危险,而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结果,苏联用了15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一个超级大国[26]。
这里可以用一些实例,包括数字来进一步加以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工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世纪30年代,苏联消灭了失业现象,建立起居民的免费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制度。从1917年到1957年,苏联工人的收入增加了5倍,农民收入增加了7.5倍,人均寿命从旧俄国时期的32岁增长到70岁,3/4的城市居民搬进了新住宅[27]。
针对许多人怀疑苏联时期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成绩,俄罗斯学者、俄罗斯科学院彼得堡历史所资深研究员鲍里斯·米罗诺夫博士说: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在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也可以说一直到1985—1991年的改革,男性居民的身高从未降低过,甚至在工业化、全面集体化时期出生的人身高也未降低……由此可见,在苏联时期,广大城乡居民的生理环境整体提高。否则,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至于苏联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早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曾对西方国家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经济不仅未受影响,反而不断发展。一时,“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拿苏联经济与资本主义大危机相对照时说:“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因此,五年计划和大萧条在两次大战之间具有突出地位,它们一者衬托了另一者,两者都产生了至今仍可感觉到的影响。”[28]
我国学者指出,尽管斯大林存在许多错误,但无论如何,“第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是斯大林。他把马恩零散的关于未来社会的探讨性论断、自己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领悟与苏联具体国情结合,对建立基本制度进行初步探索,这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实验。就斯大林将零散论述变成具体的系统实践这一点来说,不论正确与否,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伟大探索者,功不可没”[29]。
▲:那么,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也同样是功不可没的吧?
●: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意日法西斯,苏联经济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起了明显作用。截至1937年,苏联在短短20年时间内就越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其工业排名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和欧洲第四变成1937年的世界第二和欧洲第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强大的工业,苏联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当时苏联人民的精神面貌对于战胜法西斯德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已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几乎横扫了欧洲,孤军作战的英国变得十分危急。在苏德战争初期,面对苏联战场的失利,美英两国对苏联究竟能否经受住德国的打击心存疑虑。罗斯福、丘吉尔急于解开这个“俄罗斯之谜”。于是罗斯福指派总统个人代表霍普金斯于1941年7月30日—8月1日访问苏联,以求了解苏联实力的真相。在7月31日的会谈中,霍普金斯听取了斯大林对苏德战争清晰而乐观的评估,被斯大林坚定而充满信心的分析所感染。实际上,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驻苏大使斯廷赫尔特就在其发回国内的电报中指出,尽管当时局势对苏联而言空前危急,然而“在莫斯科没有证据证明,公众中有过度的惊恐或者早期的混乱……精神状态很好,基于德国突然进攻的愤怒而产生的战斗精神到处可见”。他特别提及当天斯大林所发表的无线电演说,认为“讲话整个说来在这里被解读为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正是党员和城市工人的态度”。霍普金斯在向罗斯福详细汇报了莫斯科之行后说,我对这条战线非常有信心,他们有夺取胜利的无限决心。这次访问改变了美国先前对苏联战斗能力与意志的怀疑。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以在战争中死亡2700万人的惨重代价,消灭了法西斯德国全部官兵的73%以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美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指出:“苏联打败了希特勒,是十月革命建立的政权的最大成就……若无苏联付出的代价,今天在美国以外的西方世界,恐怕将只有各式各样的独裁政权,高唱着法西斯的曲调,而非今日百花齐放的自由派国会政治了。”[30]
▲:苏联值得一提的成就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想在这里着重谈一点,即在外交方面,苏联对无产阶级对外政策新原则进行了初步实践,坚持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
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应当采取何种对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做出具体回答。然而,他们依据资本主义的本性表现为世界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地具有世界性的特点,曾响亮地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提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革命口号,形成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基础。后来又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主张。应当说,苏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实践功不可没,尽管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错误和缺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一是苏维埃国家一成立,立即在外交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旗帜鲜明地宣布无产阶级对外政策新原则,从而在大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17年11月8日,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天苏俄就通过了和平法令。法令严厉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宰割弱小民族而进行战争“是反对人类的滔天罪行”,要求交战各国立即开始和谈,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法令还庄严宣布废除秘密外交。和平法令作为国际关系新原则的伟大宣言载入史册。接着,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约。其中包括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同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租界和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并且给予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以真诚的支持。
二是提出并实践“和平共处”的外交主张。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年初,开始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主张,很快取得了成就。1924—1925年,英、意、挪、希、法、中、日等国先后在法律上承认苏联。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美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和平共处”方针的确立,有利于共同战胜德意日法西斯。
总之,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基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社会主义内外政策和党的建设方面,都在不同时期做过大胆的有益探索,是有一定的活力和凝聚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