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古典的纯净——古乐版海顿的魅力(1 / 1)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所知的不少老发烧友虽然把自己喜欢的范围设定在古典、浪漫,但是对海顿这位纯粹古典主义作曲家的音乐,喜欢的程度却始终并不是很高,他们最熟悉的海顿作品的唱片,恐怕主要就是罗斯特洛波维奇演奏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了。

个人感觉,海顿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倾向于纯音乐化,作品在内容上与作曲家自己的经历也没有过多的关系,不像海顿之后的音乐,可以挖出不少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来,于是这便让不少人不知道如何去听。

其实,听海顿的音乐特别简单,只要随着作曲家的思路走就可以了,他想让你“惊愕”一下,你就顺其自然地接受;或者他想让你感受“母鸡”的情趣,你就体验一下那奇妙的音响。总之,不必像听马勒那样较劲儿。

出于对海顿的喜爱,我一直在收集他的音乐唱片,其中有三套特别出色,我愿意推荐给大家,即布鲁诺·威尔指挥塔菲尔古乐团(即宴席古乐团)录制的21首交响曲(含全部的“巴黎交响曲”)和6首晚期弥撒曲,明科夫斯基指挥卢浮宫音乐家乐团录制的全部“伦敦交响曲”。

现在,就让我们先从交响曲开始。

塔菲尔古乐团的海顿交响曲

对于塔菲尔古乐团,我是相当熟悉的,从十多年前收集他们录制的维瓦尔第《四季》开始,到近几年欣赏他们在中山音乐堂的几场音乐会,这个乐团的演奏始终让我十分喜爱。总括来说,其演奏风格飘逸雅致,对于巴洛克、洛可可、早期古典主义的把握都很令人满意。

之前,多拉蒂指挥匈牙利爱乐乐团演奏的海顿交响曲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版本,它的奇异就在于既点缀着浪漫因素,又具备醇厚的古典气质,前者不是中心,而后者则是重中之重,如此出色的把握使之在爱乐者的心目中长盛不衰。

在我看来,塔菲尔古乐团演奏的海顿交响曲,在古典气质方面更为明朗,同时不失浓郁,或许对于喜欢厚重型演奏的人来说稍显“轻快”了点儿,但是海顿在音乐中所进行的实验性设计所带来的趣味则更加清晰了,所以堪称多拉蒂之后的经典演绎。

说是“轻快”,其实并不失力量。以《第45“告别”交响曲》为例,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冲劲十足,从一开始便**澎湃,乐队的演奏急速迸发而出,并以极为明显的强弱的对比,增强了戏剧性的冲突。第二乐章“柔板”作为全曲最长的一个乐章,柔和的演奏略带起伏之感,而木管乐的甜美音色增添了静谧的气氛,整个乐章的效果平和而不失动感。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演奏得舒展而优雅,强弱对比依旧很突出,铜管乐带来温暖的色调,就像一抹金色的光辉。末乐章“终曲:急板”以强弱相间的弦乐迅急演奏,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与后面小提琴逐一撤出演奏的效果,在整体上构成了反差极强烈的对比,而乐章最后的“告别”,塔菲尔古乐团做出了非常完美的演绎。

给我同样深刻印象的《第44“悼念”交响曲》,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在演奏中突出了情感的丰富与多变,沉重与飞扬相交替。随后几个乐章的演奏——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八度卡农)”体现了不断起伏的律动感,第三乐章“柔板”则给人以徐缓的行进感,所谓“悼念”的意味大概就源于此;末乐章“终曲:急板”是个非常有力量的结束。从这首及“告别”两首交响曲的演奏,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塔菲尔古乐团演奏的海顿交响曲的总体特点,即以各种形式的强烈对比,来构划戏剧性的效果,这或许就是当年海顿进行的实验吧。

下面让我们再选择三首“巴黎交响曲”中的作品欣赏一下。首先是《第83“母鸡”交响曲》,塔菲尔古乐团演奏的第一乐章“有精神的快板”,表现出的强弱对比更显极端,同时整体上也更为宽广,而这两点的完美兼顾,令这一乐章让人过耳不忘,甚至忽视了那只咯咯叫的“母鸡”。第二乐章“行板”的演奏更加突出戏剧性因素,音乐表面上的安逸情趣,被时不时迸出的强音所打断,效果出人意料。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的演奏则强调了轻松的感觉,不像前两个乐章那样变化强烈,算是在一番腾云驾雾之后的小憩。末乐章“终曲:生动活泼的”延续了上一乐章的愉悦感,宛如进入快乐逍遥的仙境——到此,各个乐章的不同个性,在塔菲尔古乐团的演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把握。

塔菲尔古乐团对《第82“熊”交响曲》的演奏,所释放的能量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古乐团。“十分生动活泼的”第一乐章,乐队强奏铺天盖地猛烈袭来,具有令人震惊的效果;接下来的“小快板”乐章,突出了一种跳跃感;“小步舞曲”乐章则显得十分庄重而典雅;最后的“终曲:生动活泼的”——即那个有“熊”出没的乐章,演奏时突出了重重的节奏感,听起来宛如一首狂野的民间舞曲。就整首交响曲来说,塔菲尔古乐团所强调的也恰是海顿的试验性因素,这令其产生出了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体现了音乐自身的幽默气质。

还有《第85“皇后”交响曲》,塔菲尔古乐团对它的多姿多彩的特点,做出了非常精彩的演绎。开篇的“柔板——生动活泼的”乐章,优雅的仪态与涌动的奔腾所形成的对比,既如此强烈又如此浑然一体。第二乐章“浪漫曲:小快板”,将民间曲调宫廷化,虽然首先是作曲者做出了这样的表达,但是演奏者的还原,将这种表达真实地展示给聆听者,长笛如鸟儿啼鸣一般的吹奏尤为悦耳。个人觉得,这应该是整首交响曲最浪漫的时刻了。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演奏得非常有宫廷气氛,快慢相间的节奏使得舞蹈的场面鲜活地展现了出来。最后的乐章“终曲:急板”,明朗而饱满,塔菲尔古乐团为这首交响曲带来一个散播着光亮的结束。

如果说塔菲尔古乐团的海顿带给我们一股清新,那么明科夫斯基指挥卢浮宫音乐家乐团演奏的海顿则有着更多的幽默情趣。

明科夫斯基的海顿交响曲

拿到明科夫斯基指挥的现场版“伦敦交响曲”的唱片,我首先听的是《第94“惊愕”交响曲》,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海顿幽默特点的演奏,在第二乐章中,弦乐以极轻的力度演奏出那早已为人熟知的旋律,当进行到著名的力度爆发之处,演奏突然停止,乐队成员们出人意料地一起发出尖叫,听众在吃了一惊之后,哄堂大笑,现场效果相当热闹。

明科夫斯基也是我早已熟悉的一位古乐指挥大家,早年曾听过他指挥的不少法国巴洛克歌剧,而他指挥的海顿音乐我还是第一次听,给我的初步印象是气势不凡。虽然是古乐团的演奏,但是听起来比现代乐团的演奏还要有“现代感”,而这种“现代感”在此所指的应该就是浪漫主义的气质了,如果说塔菲尔古乐团所体现的实验性是一种趣味,那么明科夫斯基所体现的实验性就可以用“激进”来形容了。

还以《第94“惊愕”交响曲》为例,开篇乐章“柔板——非常活泼的”的开始部分,甜美而宁静,具有田园一般的感觉,当进入快速演奏之后,似乎一切都沸腾了起来,前后的对比颇为极端;第二乐章“行板”则是体现了强音与弱音的极端性对比,弦乐演奏的力度几乎如耳语,有时轻得有些听不清,而乐队强奏的爆发,简直可以冲破耳膜,尽管如此,你还可以感受到那种一本正经的样子,谐谑又不失优雅。进入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很快板—三声中部”,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欢腾,对于小步舞曲来说,似乎略显粗犷,令人想到这不是在宫廷,而是在旷野中舞蹈;末乐章“终曲:很快板”给人的直觉是自由奔放,乐队力度之强,让人还以为是在听贝多芬的交响曲。

这套四张的唱片,第一首交响曲是《第96“奇迹”交响曲》,明科夫斯基指挥得可以用大开大合来形容,让你觉得,海顿摘掉了假发,露出了真容!让我们先听听第一乐章“柔板——快板”,它的开始就像是一部戏剧的序曲,乐声中孕育着无穷尽的故事,随着双簧管美妙的声音响过,乐队充满力量的演奏降临了,在强弱起伏的丰富变化中,音乐一路顺风地向前奔去,浑然天成。随后的三个乐章,“行板”在由小提琴和长笛所营造的雅致氛围之中,不乏异峰突起的戏剧性因素;“小步舞曲:小快板——三声中部”带着辉煌的色彩和无尽的欢乐,双簧管的独奏甘美无比;末乐章“终曲:不过分的急板”与前一乐章相比,更加快乐逍遥,轻快的乐声与充满力量的节奏相生相伴,就像故事的完美结局一样令人兴奋。

明科夫斯基的这套“伦敦交响曲”自始至终都让人大呼过瘾,再让我们听听《第101“时钟”交响曲》吧。第一乐章“柔板——急板”的缓慢起始极其浪漫,会让人误以为是19世纪的音乐,随着速度转为急速,乐队释放出了如潮涌般的轰鸣,真的有种狂欢的感觉。隐约传来的长笛调皮的吹奏,恰似一个快乐的灵魂在天空飘浮。随之而来的“行板”乐章,开始以拨弦演奏的时钟嘀嗒的效果,明显是机械性的,但在之后的发展中,长笛和大管演奏出的同样旋律,就是活脱脱的童话世界了。接着,曲风单纯的“小步舞曲:小快板——三声中部”出现在这个童话的世界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尤其长笛的轻灵乐音,更突出了这一点。乐风俏皮的末乐章“终曲:生动活泼的”,似乎进一步强化了上一乐章给人的印象,简直是一副老顽童的样子。

还有《第103“鼓声”交响曲》,开篇乐章“柔板——有精神的快板”,以鼓的滚奏和随后的大提琴、低音提琴、大管的齐奏,带出一种威严和阴森的气氛。而进入快速演奏之后,轻快的圆舞曲风格让人们重又找回了熟悉的海顿特色。不过,在乐章的最后,鼓声以及铜管与木管乐的阴沉乐声,回应了开始时的气氛。在明科夫斯基的诠释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海顿的浪漫主义气质。变奏曲形式的第二乐章“行板及迅速的小快板”,多姿多彩,如同一个不断变换图案的万花筒;朝气蓬勃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三声中部”,整体上洋溢着欢乐,其间的单簧管独奏段落十分精致;颇有趣味的末乐章“终曲:有精神的快板”,小巧轻快的乐句与动力十足的强奏之间,形成了波浪起伏之状。

明科夫斯基指挥的海顿交响曲总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而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充分体现海顿音乐中的活力。最后让我们再听一听作为压轴曲目的《第104“伦敦”交响曲》。明科夫斯基几乎是将它当作一部浪漫主义作品来演奏的。第一乐章“柔板——快板”的开始,低沉的乐声中蕴含着无尽深刻的情感,双簧管的吹奏孤寂地划过,进入“快板”之后,明显变得柔和而温暖了,不过又非常有节制,你会觉得,与海顿以往的欢快相比,此时的音乐似乎略显平静了一些。下一乐章“行板”,以宁静的氛围引人沉思,其间木管乐吹奏出的略带伤感的乐句,引来乐队强奏的狂放爆发。接着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三声中部”,有着憨厚纯朴的特点,而末乐章“终曲:有精神的”中的民间特色与之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明科夫斯基非常清楚海顿音乐中这些最具表现力的构思,他在自己的指挥中做出了尽可能准确的表达——我忽然觉得,以古乐来演奏海顿,比传统的演奏方式要浪漫许多。

这就是明科夫斯基指挥的“伦敦交响曲”,令人难忘的演奏,在现场听过这场音乐会的人,一定是非常幸运的——我曾有幸聆听过这位古乐大师在第41届香港艺术节的音乐会上指挥格鲁克和拉莫的音乐。他对作品中的戏剧性的发挥可谓淋漓尽致,饱满的热情和精致的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极佳的感受,也更使我确信,他是一位适合现场即兴演奏的指挥家。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塔菲尔古乐团的海顿中去,听一听他们录制的弥撒曲。

塔菲尔古乐团的海顿弥撒曲

在海顿的作品中,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弥撒曲、清唱剧等作品,我几乎首首喜欢,所以,不少都收集了两个版本。就拿弥撒曲来说,之前我已经有了黛卡(DECCA)唱片公司出版的由普雷斯顿(Preston)、加斯特(Guest)和威尔柯克斯(Willcocks)三位以诠释合唱见长的指挥家录制的七张唱片,这套全集对海顿弥撒曲所特有的宗教风格把握得非常出色。之所以又收集了一套塔菲尔古乐团的六首晚期弥撒曲,更多考虑的是古乐的效果。

塔菲尔古乐团的演奏是飘逸洒脱的,而声乐部分不论合唱还是独唱,都是**四溢的。演唱者中的托泽尔童声合唱团(Tolzer Knabenchor),为这一版本增色不少。当初在一位朋友家第一次听到时,立刻就喜欢上了,随后以最快的速度买到。总共四张一套的唱片,除了弥撒曲,还包含了经文歌、感恩赞、交替圣歌等多种形式的宗教作品。不过,本文的重心只放在弥撒曲上。

个人认为,海顿的宗教音乐是充满人性光辉的,理解这一点是诠释他的弥撒曲的一个关键。以曾被海顿命名为“战争年代”的《“鼓声”弥撒曲》为例,它的“慈悲经”以柔声的合唱开始,随后爆发出强音,并引出女高音清澈的歌声,这整个变化过程满含了情感色彩。“荣耀经”以**澎湃的合唱进入,隆隆的定音鼓和急速的弦乐烘托出威严的效果,一个短暂的休止之后,在独奏大提琴的低沉乐声伴随下,男低音的深情歌声响起,合唱在背景里轻轻呼应,并在最后以**澎湃的合唱为结束。“信经”的首尾也是热烈的合唱,中间部分则以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的演唱为中心,伴以合唱,木管中的簧管类乐器在演奏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圣哉经”以女中音的深情演唱开始,合唱先是非常有节制的,之后爆发出强音,引出男高音的有力歌声。“降福经”则是抒情性的,器乐的演奏异常深沉,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重唱同样真挚。最后的乐章“羔羊经”,背景上的鼓声敲击力度虽轻,却颇具紧张感,合唱宽广而朦胧,延展向无限的远方,之后,又在小号的吹奏声中变得高扬,并随着鼓声抵达激**的**。

塔菲尔古乐团的这个版本,把人类的情感放在了第一位,将人间的烟火点燃在了天上的神殿之中,让人时常意识不到是在听宗教作品。在此尤其要提及四位独唱者——女高音莫诺依俄斯(A.Monoyios)、女中音格鲁普(M.Groop)、男高音海林(J.Hering)、男低音坎普(H.Van der Kamp),他们对于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一种介于戏剧性与非戏剧性之间的演唱,增一分减一分都会不是味道,我觉得这正是海顿音乐不容易掌控之处。

再以海顿弥撒曲中最为人熟知的《“纳尔逊”弥撒曲》为例——它的另一个标题是《“危急时刻”弥撒曲》。其“慈悲经”的合唱声部完全可以用波澜起伏来形容,而女高音的独唱则具有花腔的特点。在“荣耀经”中,四位独唱者展示了各自截然不同的特点,这是一种十分有意思的音色对比,而合唱反倒成为了他们的衬托者,管风琴的出现则为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接着的“信经”,以小号的金属般的乐声为引导,合唱呈现火热的情绪,之后情绪一转,女高音演唱出如同抒情咏叹调般的歌声,合唱轻声而缓慢地在背景中呼应。篇幅短小的“圣哉经”,以宽广而奔放的合唱,接续情感细腻的“降福经”,女高音的柔美与合唱的力量形成对比,而四位独唱者的重唱与合唱形成对应。作为整部作品完结篇的“羔羊经”,以深情的弦乐演奏引出同样深情的女中音歌唱,女中音接过演唱之后,似乎将这深情引向心灵的更隐秘处,合唱与乐队在强弱之间不断变化,最后的收束干脆利落。

六首弥撒曲各有各的特点,塔菲尔古乐团与歌者们的演奏与演唱,也相应做出了调整,《“圣哉”弥撒曲》、《“特雷西亚”弥撒曲》、《“创世纪”弥撒曲》这三首弥撒曲就不一一细述了,在此让我们再听一首标题貌似与宗教没什么关系的《“管乐队”弥撒曲》,也是海顿最后的弥撒曲。之所以起这样一个标题,是由于它所使用的管乐器是海顿弥撒曲中最多的,这一点只要一听就知道了。在“慈悲经”的开始,木管乐营造出安宁的气氛,即使定音鼓也放轻了敲击的音量,合唱与独唱者在整体的舒展与短暂的紧张中发展。“荣耀经”出人意料地以女高音的甜美独唱开始,合唱随后紧跟,展开了生机勃勃的**,随后,美妙的木管乐又引出女中音的虔诚歌声,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逐次加入这祈愿的歌唱。“信经”开始时的合唱接续了“荣耀经”的勃勃生机,之后是木管乐的幽静吹奏引出的女高音唱出的颇具幻想色彩的抒情旋律,而异峰突起的合唱则如自天而降——这是一个变化丰富的长达十分多钟的乐章。“圣哉经”与“降福经”,前者以合唱朦胧地进入,而后升上欢乐的巅峰,后者则以重唱表达欢乐的心情,二者的联系非常清晰明了。最后是“羔羊经”,一个平和的末乐章,木管乐的低语引出合唱,大管的吹奏充满了暖意,歌声充满了安宁,随着铜管乐和定音鼓的放声,合唱抵达令人心醉神迷的**,它给人们带来一个光明的结局!

海顿的音乐,总是能使我们的心灵收获希望,所以,我觉得应该多听这样的音乐。对了,顺便说一句,这套弥撒曲目前还是老包装的,比现在的再版唱片要精致多了——四张唱片,四本说明书,四幅漂亮的封面,在耳朵享受的同时,还可以养养眼。也许再过若干年,这就是一种奢求了。

当然,我收集的海顿作品的新版本唱片不止上述这些,比较重要的还有一张雅克布斯指挥弗莱堡巴洛克乐团演奏的海顿《第91交响曲》和《第92“牛津”交响曲》,也是非常出色的版本。个人觉得,这张唱片的演奏突出了海顿音乐中的明亮的感觉,而在两首交响曲之间的由次女高音芬克(B.Fink)演唱的《“贝伦尼切”之场景》,是海顿声乐作品中非常好听的一首,在唱片中就像是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

我对海顿音乐的收集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爱海顿音乐所传达的境界,即那种处变不惊的平和,那种沉稳的心态与心绪,那种隐忍中的不断探索,以及那种成熟古典风格的魅力。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大量地听海顿的音乐了,沉浸在这几套唱片之中,不由得生出了上述小小的心得——好的音乐就是如此,当你相隔很久来听,新的感受总会源源不断,如影随形,而每一个此刻,也正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