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浪漫之间——韦伯的器乐作品(1 / 1)

原先每当听到“韦伯”这个名字,我首先想到的是《魔弹射手》,而现在每当我说出“韦伯”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猫》和《歌剧院魅影》。两个时代的“韦伯”,一个是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Weber),一个是20世纪的音乐剧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Webber),后者的姓氏比前者多了个字母“b”。

也许再过100年,Weber名声依旧,而Webber就像19世纪的阿瑟·萨利文一样,只能在词典里搜索到了,人们只会记得那首《记忆》或者《歌剧院魅影》中的二重唱,但是他曾为他的时代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在下文中,我将对熟悉Webber的人们介绍一些Weber的作品。当然,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Weber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尽管如此,恐怕很多人也还只停留在《魔弹射手》一剧上。我在经过多年收集之后,发掘出这位作曲家一些少为人知、却非常好听的作品,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给大家。

许多人大概没有明确这样一点——卡尔·玛利亚·冯·韦伯(1786—1826)与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尽管他比后者晚16年出生。如果说贝多芬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开创者,那么韦伯则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就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最熟知的韦伯作品或许是经常被介绍的管弦乐曲《邀舞》,或许还有两首单簧管协奏曲,《魔弹射手》之外的歌剧,也最多再知道一部《奥伯龙》。然而,作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就仅仅这么几部吗?当然不是。

人们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观察一个事物时,过度关注于某一点而忽略了此事物的其他方面。例如当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魔弹射手》的时候,就会忘记进一步去了解韦伯还有些什么别的好作品——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从韦伯的两首交响曲开始谈起吧。

交响曲

韦伯一生只写过两首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当时他才21岁,那一年距海顿的去世还有两年。两首交响曲都以古典时期经常被使用的C大调写成,并具有典型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还强调了对管乐器的运用,以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戏剧性效果。

韦伯第一交响曲的首乐章是一个“火热的快板”,音乐最初带着**和活力迸发而出,随后出现了一些极富于冲击性的乐句,又时而以颇具舞曲特色的乐句做点缀。第二乐章“行板”,以一个恬静的开始,将音乐引入到了田园般的意境中,之后出现的突起的强音,与之形成鲜明的对应。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如同欢快而热烈的舞蹈,但又不失古典风格所特有的那种优雅。最后的乐章延续了“急板”速度,与第一乐章的火热形成了呼应,欢乐的音乐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长笛的恰当运用使这种情绪得到了加强。从这里开始,我对韦伯的重新认识就此展开。

韦伯第二交响曲的首乐章“快板”,开始时的几句坚定的乐句,和随后喷薄而出的乐声,或许会让人想到贝多芬,而当圆号温暖的乐音出现时,又充满了古典主义的和谐;整个乐章始终就是在介于纯粹的维也纳古典风格与贝多芬风格之间起伏行进的。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柔板”,是一个满怀温情的乐章,各种木管和铜管乐器(大管、英国管、圆号等)以各自迷人的音色渲染出一种自然平和的气氛。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不足两分钟,是一支特别优雅的小步舞曲。末乐章“谐谑的急板”,释放着近乎狂野的力量,圆号温暖的音色出现其间——类似于第一乐章中圆号吹奏出的效果。而结束的时刻似乎突如其来,在人们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戛然终结。

韦伯的两首交响曲虽然在大体上属于维也纳古典风格,但是却不像海顿的交响曲那样古典得那么“纯粹”——毕竟韦伯已经生活在贝多芬的时代;而同时它们也不似贝多芬的交响曲那样“肆意放纵”——因为年少的韦伯还远未摆脱古典时期的风格。这两首交响曲尽管看似简单,却很难演奏得非常出彩。如何掌握好“有节制的放纵”,并兼顾德国音乐的独特风格,是演奏好它们的关键所在。萨瓦利什是一位以指挥德、奥作曲家作品见长的指挥家,他执棒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录制的两首韦伯的交响曲,在把握上述特点方面是异常出众的,兼顾了古典风格的余韵与德国浪漫时期音乐所特有的厚重感,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这一版本更好的演奏。

钢琴协奏曲和《F小调音乐会曲》

在完成两部交响曲的三年后,韦伯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莫扎特(1756—1791)风格的作品,调性刚好同两首交响曲一样,也是C大调。当第一乐章“快板”中的钢琴独奏响起时,完全可以感受到莫扎特的影子,不过随着音乐的进行,便产生出一种更加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在钢琴和乐队演奏出的最强音中,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第二乐章“柔板”,开始时的钢琴独奏仍然很有些莫扎特的味道,但不久,有一个大提琴占突出地位并与钢琴相呼应的段落,从此处开始,随后的音乐便与莫扎特的味道渐行渐远,古典主义式的节制松动了,浪漫主义式的个性情感滋生了出来。末乐章“急板”,如火一般炽热,它以流水般的钢琴独奏开始,却有一个类似贝多芬式的终曲。

如果在《第一钢琴协奏曲》之后,紧接着聆听完成于1812年的以降E大调写成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会有一种前者的续篇的感觉。它的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在情绪上似乎衔接了前一首协奏曲的末乐章,但又有所不同——这个庄重而欢腾的乐章,以**的音乐洪流,撞开了浪漫风格的大门。第二乐章“柔板”,音乐是非常富于起伏变化的,钢琴的独奏既有轻盈的敲击,也有沉重的叩击。末乐章“回旋曲(急板)”,是一个极其浪漫化的乐章,古典风格更加淡化,开始时没有乐队的前奏,钢琴直接引导出整个乐章,乐队和钢琴显示着各自的力量,当进入乐章中部,速度慢下来时,单簧管和长笛穿插在钢琴独奏之间演奏出几个特别美妙的乐句;接着,在一阵急速的演奏之后,钢琴独奏出几句前所未有的浪漫之音——会立刻让人想到肖邦,而弦乐则随声应和,钢琴在一个渐弱后,突然以快速弹奏将音乐引向欢快的情绪中,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曲终。

在韦伯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作品中,更为精致的是《F小调音乐会曲》,事实上,这首创作于1821年的作品,令人喜爱的程度及作品本身的成就应该高于两首钢琴协奏曲。其时,韦伯35岁,刚刚完成了歌剧《魔弹射手》,正当其个人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F小调音乐会曲》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浪漫风格的单乐章钢琴协奏曲,当年韦伯给自己的一个学生及其妻子弹奏此曲时,曾讲述了在创作此曲时自己脑海中出现的一个场景:一位城堡的女主人,坐在塔楼中眺望远处,她的心上人已经参加了十字军的远征,岁月流逝,杳无音信。在她激动的想象中,看到自己的心上人身负重伤,遗尸战场,于是她昏倒在地。进行曲的声音隐约而至,这是十字军归来了,而他就在队列当中;她投入到了他的怀抱,爱情最终获得胜利,森林和波涛也在为他们的爱情而歌唱。

《F小调音乐会曲》以几支木管乐器的吹奏为始引领全曲,乐队的加入则增添了显得异常深沉的感觉,钢琴的弹奏先是踯躅而断续的,之后,从中流淌出一个清晰而质朴的旋律,它的美好令人无法抗拒。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韦伯设计了一段隆重而有骑士风度的进行曲,由木管乐吹奏的悠远旋律引出,当木管乐合奏遭遇到钢琴的一记重击之后,乐队全奏的进行曲便勃然而起。在乐曲的最后,是疯狂的欢庆场面,一个典型的早期浪漫乐派的戏剧性尾声——尽管用音乐来讲述一个故事,是浪漫时期作曲家们喜欢使用的方式,但是在听这一作品时,我们却完全可以抛开韦伯讲述的那个故事。

这首**四射的《F小调音乐会曲》连同两首钢琴协奏曲,也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奏版本为最佳,由英国指挥家柯林·戴维斯执棒,G.奥皮茨(Oppitz)演奏钢琴。这一录音中的演奏十分严谨,特别强调了三部作品的早期浪漫风格。当年,在就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时,柯林·戴维斯曾主修单簧管,由此可以相信,他能够对韦伯作品中大量的由木管乐器演奏的段落进行恰当的把握。钢琴家G.奥皮茨是演奏韦伯的最佳人选,除了这三首作品外,他还曾与单簧管演奏家E.布龙讷(Brunner)合作录制过韦伯的室内乐作品。

从上述作品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韦伯十分钟爱管乐器,特别是木管乐器。他为木管乐器创作了许多作品,除了两首单簧管协奏曲外,还有《降E大调单簧管小协奏曲》,《F大调大管协奏曲》,为长笛与乐队而作的《西西里浪漫曲》以及《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长笛、大提琴和钢琴的《G小调三重奏》,为单簧管与钢琴而作的《降E大调大二重复协奏曲》和《变奏曲》等。除此之外,另有一首为铜管乐器而作的《圆号小协奏曲》。

为单簧管而作的协奏曲、五重奏、三重奏

为单簧管创作的三首协奏曲,是韦伯稍早的作品,都创作于1811年,也是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之后最出色的同类作品。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以“快板”开始,乐队首先演奏出疾驰的旋律,单簧管在乐队的音响变得渐弱时悠悠地出现。稍后,有一个短小的段落,非常巧妙地将单簧管与其他木管乐器(大管和长笛等)的音色交织在一起,颇具匠心,是韦伯偏好木管乐器的一个典型例子。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柔板”,在情绪上,甚至某些旋律片断上,会令人想到莫扎特那首单簧管协奏曲的柔板乐章。在末乐章“回旋曲(小快板)”中,单簧管的演奏非常轻巧,仿佛不停地上下翻飞着,而乐队的演奏极其热烈,二者的对应十分富于戏剧效果。

《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协奏曲》同样以“快板”开始,乐队的引子非常高亢,单簧管的独奏活泼轻松,并以这样的情绪贯穿始终。第二乐章“浪漫曲(行板)”,给人以极其自由、情绪上起落很大的感觉,不像前一首协奏曲的柔板那样,尚存莫扎特的影子,或许它会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联想到勃拉姆斯。最后的乐章注明是“波拉卡舞曲形式”,波拉卡舞曲即波兰舞曲,它引领整部作品抵达热情奔放的顶点,在此刻,韦伯已经挣脱开古典风格的约束。

《降E大调单簧管小协奏曲》是一部精美之作,尽管只有一个乐章,仅八分多钟长度,但是结构却很完整,可分为“不过分的柔板”、“行板”和“快板”三个部分,并且情绪极为丰富多变,是三首单簧管协奏曲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首。乐队的引子具有悲壮的性格,单簧管在乐队的间隙出现,似有呜咽的声调,随之而来的单簧管吹奏的主题却是恬美的。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转而变得越来越欢快,其间有凝思沉静,也有低沉忧郁,然而最终还是回到快乐之中,并在狂欢般的气氛中结束。

如果评选历史上三首最著名的单簧管五重奏,那么我认为应该是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勃拉姆斯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和韦伯的《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后者也是韦伯的室内乐中最为杰出的作品。特别有意思的是,韦伯的这一作品的某些乐句,可以让人联想到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所带来的感受。第一乐章“快板”,兼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和早期浪漫特色;第二乐章“幻想曲(柔板)”,异常深沉的情绪为韦伯的音乐所少有;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首尾部分有些谐谑的风格,中间部分却显得很抒情;末乐章“回旋曲(快板)”,旋律大多数时候就如同在轻盈地奔跑,并在最后极其轻快地结束了全曲。

韦伯的室内乐作品大都创作于30岁之前,《B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完成于1815年,《大二重复协奏曲》和《变奏曲》完成于1816年。其中《大二重复协奏曲》有着更纯粹的浪漫特性,它的第二乐章“流动的行板”,就像一首自由驰骋的幻想曲,首尾两个乐章“火热的快板”和“回旋曲”,散发着全然自我的**。而在完成于1819年的较晚期的《三重奏》中,韦伯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属于自己的浪漫主义领地。

《三重奏》的第一乐章“适中的快板”,由钢琴和大提琴的低沉音调引出长笛的乐音,长笛吹奏出的如歌的主题旋律,美到令人心碎,整个乐章高低起伏,自由流动,情绪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乐章“谐谑曲”,非常短小,就像是在狂欢般地舞蹈;第三乐章“牧羊人的悲伤之歌(富于表情的行板)”是异常深情的,淡淡的悲伤与浓浓的情感相交织,特别富于幻想色彩;第四乐章“终曲(快板)”,长笛主奏出富于民间舞曲性质的旋律,并在大提琴和钢琴的参与之中不断地变化,整个乐章自然清新,仿佛在田野中舞蹈欢歌,全曲结尾处热闹非凡,直到曲终之后,这样的欢乐仍然延续着,一份好心情已经随着音乐潜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在听过韦伯的音乐之后,我很想顺带谈谈另一个话题。通常,人们在对一部作品的版本进行选择时,往往只集中在一些熟悉的演奏家或指挥家身上,就像欣赏某位作曲家的音乐,往往只是集中在一些熟悉的作品上一样,这将会使我们遗漏不少精彩的内容。例如韦伯单簧管作品的版本,人们往往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女演奏家梅耶尔身上,而对于两位来自德国的单簧管演奏家E.布龙讷和D.克洛克尔(Klocker)却很少关注,而事实上,这二者在诠释韦伯音乐方面有很多他人无法企及的地方,尤其在对纯正德国风格的把握上细致入微,能够做到严谨而不失活跃,厚实而又灵活多变。另外,演奏《三重奏》的长笛演奏家A.阿多尔简(Adorjan)、大提琴演奏家B.佩尔加门斯奇科夫(Pergamenschikow)、钢琴演奏家P.吉利洛夫(Gililov),三人配合的默契程度也并不亚于著名的美艺三重奏组。

就个人而言,发掘被遗漏的音乐作品,发现一些被忽视的演奏家和指挥家,搜寻一些独特的演奏版本,给我的音乐收集增添了很多情趣。现在,我们也正是通过对韦伯那些未曾受到足够重视的作品的认识,并透过那些我们不熟悉的杰出演奏家的出色演绎,或者一些少见的、但能够准确体现其音乐特点的录音版本,才真正了解到一个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韦伯,而音乐的真实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