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默默支撑身体重量(1 / 1)

膝关节的结构

解剖实习时,上肢、下肢解剖完毕之后再解剖关节。如果先解剖关节,骨头就散开了,下一项解剖就无法实施了。

身体要想能够自由运动,骨与骨之间连接的部分应该能向各个方向灵活转动。为了能够做到这点,关节应拥有以下几个结构。

第一,如果骨与骨之间严丝合缝地连在一起,那就不能弯曲了,所以骨之间需要有缝隙,该缝隙称关节腔。

第二,让关节平滑转动的润滑油称为滑液。为了让滑液渗入骨里,需要一个能够把骨头紧紧包裹在里面的袋子,该袋子称关节囊,是一种结实的结缔组织,它把骨之间的连接部分完整地包裹起来,关节腔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

那么在关节腔这样一个封闭空间里面,应该从什么地方得到润滑油呢?

提供润滑油的组织贴在关节囊的内层,称滑膜。滑膜里分布着丰富的血管,润滑液可以从血液中提炼。

骨与骨之间有了缝隙,又有了润滑液,那么关节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吧?等等,还差一步。

骨与骨如果直接摩擦,接触面的骨很快就被磨掉了,这怎么得了。如果是机械,必须对接触面精细加工,使之特别光滑。但是人体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人体在关节接触表面上覆盖了另外一种物质,即关节软骨。

软骨弹性好、光滑、含水量高,软骨受压后缩短,从中析出水分,是覆盖在关节表面上最好的材料。身体中凡是有关节处,都有关节软骨。

这样,关节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还有,大多数关节上都有韧带,韧带是一种结缔组织,它的作用是限制并协助关节完成运动。

解剖学教科书上写着关节处有韧带,但是实际解剖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看不见韧带。

究其原因,韧带是包裹着关节的关节囊的一部分,它是发达的结缔组织纤维构成的。韧带与关节囊合为一体,无法找到二者的分界线。

体育赛事中经常有选手韧带撕裂的报道,既然看不见,为何知道撕裂了呢?

多数情况下,撕裂的不仅是韧带,关节囊以及周围的纤维组织也都一起断裂了。撕裂是指分开的断面是不规则的,而不是整整齐齐的。

此外,膝关节上有一个独立于关节囊的韧带。

膝关节支撑的重量是体重的5倍

人体全身所有的关节中,最容易受伤的就是膝关节,因为膝关节支撑着人体的重量。

大腿骨与胫骨的形状完全不同,大腿骨下端的内侧和外侧都是圆形的,胫骨上面是平的,二者的接触部分特别狭小,人体的重量差不多是由一个点支撑的。

这样的结构确实可以保证膝关节的灵活性,但是连接点过于狭小,重量全部集中在一处,而且膝关节承担的重量是体重的5倍。在这里我必须解释一下,人在平时行走时,周围肌肉为了保持膝关节稳定,必须收缩并且紧紧贴合在膝关节上,这个重量带给膝关节的冲击力是体重的5倍,而不是人在蹦蹦跳跳的时候,带给膝关节的冲击力是体重的5倍。

在这个基础上,人运动时膝关节承担的重量更大,关节软骨因承受不住经常损坏,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半月板从周围的关节囊中突出来,插在胫骨和大腿骨中间,扩大了胫骨和大腿骨的接触面积,分散了重量,减轻并缓冲了关节的负担,有效地防止了膝关节损坏。

即使这样,人体在做激烈运动时,膝关节仍然很容易受伤,最常见的是半月板损伤。软骨虽然是极好的材料,但是有一个缺点,里面没有血管。所以一旦膝关节受伤,根本无法自愈,患者都是疼痛得无法行走。

为了解除痛苦,必须通过手术摘除软骨。手术只能够帮助患者解除一时的痛苦,半月板的缓冲作用没有了以后,重量倾斜地压过来,软骨极易受到磨耗,患者易得膝关节疾病。如果病症严重,还需通过手术更换人工膝关节。

膝关节

如果膝关节严重受伤,受伤面积甚至到达关节囊,这种情况只需把半月板缝上。因为关节囊周围有血管,结缔组织进入血管之后,半月板可以长好。所以近年来,针对半月板损伤,医生基本上都实施缝合手术。

但是如果受伤不严重,受伤面积只停留在软骨上,那是治不好的。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手术把受伤面积扩大。也就是说,受伤越重反而越容易治好,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髌骨的本质

剥开膝盖皮肤,能看见关节前面的股四头肌肌腱一直延伸到胫骨,称膝关节韧带,它的下面是通常被人们称作“膝关节托盘”的髌骨。

人体全身共有206块骨头,其中没包含髌骨。为什么没将髌骨统计在内呢?因为它与身体中原本固有的骨头不一样。

髌骨是在膝盖韧带中后来形成的骨,这类骨叫籽骨。

手指中也有籽骨,但是太小了,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膝盖的籽骨特别大。正因为有髌骨,股四头肌的肌腱才能够完成大角度转动。换句话说,髌骨就像个滑轮一样长在膝关节的外面,肌腱在髌骨的作用下,轻而易举地就能改变转动的方向。

弯曲膝关节时,肌腱的方向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正是在髌骨的作用之下完成的。

膝关节韧带实际上就是股四头肌的肌腱,它在髌骨下方,与髌骨和胫骨相连。如果换一个角度,股四头肌的肌腱一直向下延伸到胫骨,髌骨在它们中间,那么膝关节韧带是否应该是肌腱,而不是韧带呢?

膝跳反射大家听说过吗?

大家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在膝盖下面敲一下,腿会不由自主地抬起,这就是膝跳反射。这是敲打膝关节韧带之后,股四头肌被牵拉出现的反射性收缩。如果敲打之后足部抬起,说明神经反应正常,如果没有反应,说明神经出现异常。

这里到底应该叫膝关节韧带,还是叫膝盖肌腱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讨论过,今后或许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铰链式的十字韧带

手术刀沿着膝关节韧带切割一周,可以摘掉关节囊,但是这时还无法摘除膝盖,因为膝盖上还连着十字韧带。

膝关节两侧有驱动膝盖屈伸的、纵向分布的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这两个韧带可以防止膝关节扭曲或者发生横向错位等现象。

内侧副韧带与关节囊合为一体,外侧副韧带与关节囊分开。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关节囊位于大腿骨与胫骨之间。内外副韧带的延伸方向不同,内侧副韧带在大腿骨与胫骨之间,外侧副韧带在大腿骨与腓骨之间,关节囊的位置靠近胫骨,外侧副韧带向腓骨方向延伸,所以与关节囊分离。

基于这样的结构,切除膝关节时,连同两侧的副韧带也一起切掉。

其他的关节,只要切掉韧带就可以摘除关节,只有膝关节不是这样,膝关节内部也有韧带。膝关节内部的韧带有两根,称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内部有两条独立韧带,是膝关节区别于其他关节的最大特征。

铰链式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滑动到大腿骨前面,后交叉韧带的作用是防止胫骨滑动到大腿骨后面,二者的合力可以保证膝盖稳定。

交叉韧带正如它的名字那样,两根韧带交叉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十字架的方向不好确定,课堂上老师会教给学生一个简单记忆的方法。

将右手中指搭在右手食指上,正好就是右膝交叉韧带的形状。中指好比前交叉韧带,自外侧向内侧、自后上方向前下方延伸;食指好比后交叉韧带,方向与中指相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延伸。

这样膝盖的位置就被固定住了。

摘掉前后交叉韧带之后,大腿骨和胫骨分开了,现在可以仔细观察二者的接触面,被胫骨上面遮盖着的就是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