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的饭碗?(1 / 1)

大明平时有个爱好,喜欢在网上写写文章。他刚刚安抚完哭闹的弟弟,就默默地拿出计算机,决定向广大网友寻求心理安慰。他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眼中的人工智能》的文章,将自己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经历如实地记载了下来。没想到,文章刚发出去不久,就收获了热烈的反响:

网友A:“要是我们小区也有了‘智能监控’,安全是安全了,可是我也舍不得咱保安室的热心老大爷啊!”

网友B:“确实,人工智能抢走人的饭碗可是分分钟的事,现在搞得人人自危。”

网友C:“请你讲一讲有什么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我现在学还来得及吗?”

网友D:“楼上,你想多了。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快,现在做不了,以后也肯定能做。倒是这位作者,你现在从事人工智能,将来人工智能抢了你的饭碗,哭还来不及呐!”

大明没有获得安慰,反而更加苦恼了。为什么大家对人工智能都怀有敌意?其实说实话,大家心里最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会毁灭地球,而是人工智能会抢了我们的饭碗。开发人工智能,是否就是一步一步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我们的答案一半是肯定,另一半是否定。肯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成果的出现,某些工作确实会被取代。例如,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职业司机将被退出劳动力市场;在制造业车间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将会被机器人替代(目前各地政府的机器换人很大程度上针对这一块);无人商店的兴起,将使营业员成为历史;现在,股票分析师是一个重要的岗位,但在将来,也许再高的学历,都比不上“训练有素”的机器人;摩根大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原来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万小时才能完成的大型工作,这款人工智能技术软件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而且错误率很低。就连我们引以为豪的“创造性”行业,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已经有很多用人工智能来创作音乐或者艺术的项目,虽然还未达到大师的级别,但已经有越来越熟练的趋势,比如人工智能写诗,微软机器人小冰甚至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诗吧!

《全世界就在那里》 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 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 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 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 全世界就在那里 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 生命的颜色 你双颊上的道理 是人们的爱情 撒向天空的一个星 变幻出生命的颜色 我跟着人们跳跃的心 太阳也不必再为我迟疑 记录着生命的凭证 像飞在天空没有羁绊的云 冰雪后的水 那霜雪铺展出的道路 是你的声音啊 雪花中的一点颜色 是开启我生命的象征 我的心儿像冰雪后的水 一滴一滴翻到最后 给我生命的上帝 把它吹到缥缈的长空

这首诗是不是写得很优美、很有诗情画意?

还有一个名叫“本杰明”的人工智能程序,在学习了大量剧本之后,创造出了一个9分钟的短片。虽然视频的逻辑还并不畅通,但令人惊奇的是,本杰明还根据情节,创作了相应了配乐。根据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52位人工智能专家进行的采访,预测到2060年前后,人工智能有50%的概率完全超过人类。研究预测,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在翻译领域、高中水平的写作,以及驾驶卡车方面超过人类。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工作是无须天赋的重复性劳动,那你就很可能被机器替代。

但是我们要说,人工智能虽然会在很多工作上替代我们,但同时也会催生很多新的行业。从人工智能的“学习”过程来看,“人”的参与就必不可少。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个高中生,那么一个高中生想要学习,首先就需要“知识的海洋”——“题海”,也就是“训练数据”(Training Data)。接着他要从“题海”中进行消化,并提炼出一种答题模式,比如哪些题要先写一个“解”,哪些题要写“证明”,这个过程就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这些还不够,要想成绩得到提高,还要有老师帮忙批改作业和试卷,这就是“人机回圈”(Human-in-the-Loop),为了确保学生做错的题能被发现,老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人工智能并不是自学成才的,只有投入更多的研发人员和数据,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智能。同样,人与机器配合得越好,才能有更多的创造。从销售行业来说,虽然“电话销售”将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对顾客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并能根据他们的性别、年龄、行为习惯等提供对应的服务和产品,只要进行少量的人工干预,就能够精准投放,这确实提高了效率。

我们大可以畅想一下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的新职业。首先,一定是高科技职业大放异彩。比如量子计算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工程师、人工智能测试员。再如人工智能产品的运营、推广等辅助性职业等。高德纳公司(Gartner Inc.)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创造23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将减少180万个工作岗位,到了2025年,又将创造200万个新工作岗位。乐观地说,人工智能将创造出的职业要比它所替代的职业多得多,新技术会减少生产现有产品的人工数量,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本可以投入到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之中。

有些人认为,人与机器是可以共存的,并非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借用英国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yani)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知道的,比我们可言说的更多。”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隐藏的,因此不能以指令的形式写下来,所以无法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复制。另外比如莫拉维克悖论就说:“要让计算机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计算机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机器人可以轻松地执行复杂的分析任务,但是捡杯子、爬楼梯却相对困难地多,要让它们接续“按摩师”这个行业可能难度很大。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也只是机器,它们不能与人类“心贴心”,辩论能力也不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心理治疗、护理、辩护、谈判等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做,人与机器巧妙的互补,人类并不会完全成为机器的奴隶。即使将来到了机器人“无所不能”的那一天,“奇点”理论的乐观主义者依然认为,人工智能的强大会给人类极大的自由,并且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无限丰富。

大明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无论你是否还对人工智能抱有偏见或是误解,都无法否认,智能化大潮已经向我们席卷而来,几乎所有行业、领域都将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么,它们具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智能时代的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