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工智能的诞生——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1 / 1)

我们的重头戏来了,上回说到明斯基带着“Snarc”参加了1956年6月的“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这个会议是受洛克菲勒(就是那个石油大王)基金的资助,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这可也是常春藤名校啊!)里召开的。

达特茅斯会议旧址

不过,洛克菲勒基金也不是随随便便给钱的,需要申请者提交申请提案。年轻的达特茅斯学院教师麦卡锡等人在申请洛克菲勒基金的提案里,前瞻性地提出如何制造机器来模拟人的学习或智能的问题,并罗列了他们计划研究的七个领域:自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计算规模理论、自我改进、抽象、随机性和创见性。麦卡锡认为,如果精心挑选一些科学家在一起工作一个夏天,则可以在这些问题上取得重大的进展。

这个会议有什么来头呢?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在这个会议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词正式宣告出世,最终成为后人公认的开创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1956年也是公认的“人工智能元年”。也就是说,我们之前所用到的“人工智能”四个字只是为了说明方便,那时候大家实际并不把这一领域称为“人工智能”。其实,英国人最早的说法是“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这可能和图灵那篇“计算机与智能”有关。

麦卡锡当时是达特茅斯学院的数学系助理教授。1954年,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同时有四位教授退休,这对达特茅斯这样的小学校来说,简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刚上任的年轻系主任克门尼之前两年才在普林斯顿大学逻辑学家丘奇门下取得了逻辑学博士,于是跑到母校求援。他成功地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带回了刚毕业的四位博士前往达特茅斯学院任教,麦卡锡是其中之一。1997年5月11日,深蓝计算机在国际象棋比赛中以2胜3平1负的战绩首次击败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震撼世界!深蓝能够赢得胜利,靠的就是麦卡锡研究出的“α-β搜索法”。在这次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1959年,麦卡锡又开发了著名的LISP语言,成为人工智能界第一个最广泛流行的语言,不过这是后话。

其实,28岁的麦卡锡能够作为会议发起人,这足以证明他的实力。这次会议持续了近2个月,“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各路大神齐聚一堂,参与了一场头脑风暴。参与者除了28岁的约翰·麦卡锡之外,还有28岁的马文·明斯基、37岁的罗切斯特、40岁的香农、40岁的西蒙和28岁的艾伦·纽维尔等。这些人之中,大多数都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最有名的应该属美国科学家香农了。

2006年,会议五十年后,当事人重聚达特茅斯。左起:摩尔,麦卡锡,明斯基,赛弗里奇,所罗门诺夫

论长相,香农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帅的科学家之一了。论出身,据说香农是爱迪生的远亲戚,而且从小才智过人。论学历,香农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数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而且仅凭一篇硕士论文,就带领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论交游,和他往来的都是科学界的“大神”,博士毕业后他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曾和数学家外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逻辑学家哥德尔等共事过一段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一直在贝尔实验室做密码学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香农曾和图灵有过会晤。1943年,图灵秘访美国,和同行交流破解德国密码的经验,其间,就和香农一起聊过通用图灵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农去英国还回访过图灵,讨论过计算机下棋。论成就,香农是著名的数学家,又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而且在1950年,也就是图灵提出“图灵测试”的那一年,香农在《哲学杂志》发表过一篇讲计算机下棋的文章,为计算机下棋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才艺,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香农最爱的娱乐活动居然是杂耍!明斯基弹钢琴倒也蛮符合他的气质的,香农玩杂耍又是怎么回事?曾经在一场国际大会上,在场的都是信息领域的“大神”,香农这位在致辞之后,居然掏出了三个杂耍用的圈,像小丑抛球一样扔了起来!这勇气,这魄力,全世界都欠他一张“杂耍学博士”的证书啊!香农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就自制了这么一张证书,摆在自己家里……无论是长相、出身、交游、成就还是才艺,香农都可以说是顶呱呱的人物,他在当时的科学界赫赫有名也不足为奇了。

不说香农了,说回这次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吧。由于年代久远,整个会议中具体还有哪些人参与了哪些环节,已经尘封历史,组织者麦卡锡也遗失了当初参与者的名单记录。但从参与者后来的采访及回忆录中我们得知,明斯基的Snarc,麦卡锡的α-β搜索法,以及西蒙和纽维尔的“逻辑理论家”当年是会议的三个亮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明斯基的小弟“Snarc”和麦卡锡的α-β搜索法,那么西蒙和纽维尔的“逻辑理论家”又是什么呢?其实,“逻辑理论家”程序模拟的就是人们用数理逻辑证明定理时的思维规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有能力证明罗素和怀特海《数学原理》第二章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好吧,虽然不知道这些定理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也有可能勾起了你中学时的痛苦回忆。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说说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维尔的故事。如果你观察了上面所提到的两人的年龄,你会发现,西蒙比纽维尔大了12岁。麦卡锡和明斯基是同龄,他们有合作很正常。但是相差12岁的西蒙和纽维尔,是怎么凑到一起的呢?其实,西蒙是纽维尔的老师,纽维尔的博士学位也是西蒙授予的。和东方人“毕恭毕敬”的态度不一样,西方人师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更加平等。设想一下,如果你和你的导师共写一篇论文,你敢把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吗?即使是导师无所谓,你可能也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中国人注重“尊师重道”。但是,西蒙和纽维尔却不吃这一套,他们是一种纯粹的合作关系,据说,他们合作的文章署名都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也就是纽维尔(Newell)在前,西蒙(Simon)在后,如果有人把西蒙的名字放到纽维尔之前,西蒙都会及时纠正。他们这次是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来参加这次会议上的。超级细心的读者又会问:纽维尔和麦卡锡、明斯基的年龄一样,他们难道是同学?这个猜测还真有点道理。我们知道明斯基从普利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拿到了博士学位,而纽维尔的硕士也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读的。不过,他俩的第一次见面却不是在数学系,大概只能算半个同学。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明斯基、麦卡锡、西蒙、纽维尔,除了“天才”,那就都是图灵奖的获得者。获得图灵奖,就相当于获得计算机信息领域的诺贝尔奖。那么香农呢?香农根本用不着得图灵奖,他作为信息论的发明人,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图灵也差不多了。还有人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加州大学荣誉教授约翰·皮尔斯说:“香农的信息论的伟大程度可以与爱因斯坦的E=mc2相提并论。”美国畅销作家威廉·庞德斯通曾在《财富公式》一书中说:“贝尔实验室和MIT有很多人将香农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而其他人也则认为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对香农不公平。”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场多么重量级的会议啊!心急的读者一定会问:这次会议一定讨论出了什么新的东西,让人工智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吧?遗憾的是,这次会议讨论了这么久,也没个新的突破。

不过,从这次会议之后,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人们对人工智能抱有了越来越多的热情。1958年,计算科学家罗森布拉特提出了由两层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即单层神经网络。这个罗森布拉特据说是明斯基的中学同学,我们不由得感叹一下连人工智能领域都是一个“圈”。罗森布拉特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感知器”(Perceptron)。感知器是当时首个可以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学习识别简单图像。它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人们认为智能的面纱已经被揭开,许多学者和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到神经网络的研究中,真正的“一呼百应”到来了。据说,当时美国军方还不惜斥巨资资助神经网络的研究,把它看得比“原子弹工程”更重要。学界认可,官方支持,按道理,人工智能应当突飞猛进了。

俗话说,盛极必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段狂热经历了11年,于1969年宣告结束,而这一“终结者”,正是“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