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孩子的祖母去世了,当时她还没有太过悲伤,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孩子的体重开始下降,现在已经旷课不去学校了……”
麻里子(初一)曾经是个非常开朗的女孩。祖母去世后,在表面上她虽没有什么异常,但最终却发展为旷课,她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临床心理治疗中,我注意到一点: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失去疼爱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可爱的宠物,没能在表面将内心的悲伤充分表现出来,那么他之后的人生就很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我的客户A子(当时23岁)在初二时曾因为患感冒而吃不下饭,后来感冒痊愈了,还是吃不下饭。
后来她被诊断为进食障碍,直到中学毕业,她一直在住院出院之间来回折腾。之后她好不容易进了高中,但是进食障碍、自残、拔自己头发等行为一直在困扰着她。
在治疗中,经过沟通,我才知道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初一时最疼爱她的祖母过世了。
之后,通过我的治疗,让她把对祖母的悲伤释放出来,并做了告别仪式,渐渐地,她的症状得以消除。现在A子已经是一个健康开朗的母亲了。
以前,家庭人员比较多,家里常常需要看护生病的祖父母,就算没有特别地教孩子,孩子也能自然地有了解“死亡”的机会。
但是,现在的家庭人数减少,如果不给父母和孩子充分释放悲伤和压力的机会,那么就算祖父母去世了,但对孩子来说,“死亡”这个概念还很模糊。
于是,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刻下:“只要麻痹自己的心,就感觉不到悲痛了”。确实,这么做在当时也许能把伤害降到最低。但是,失去至亲至爱的悲痛将埋藏在孩子的心底,从此孩子会封闭自我。
这份悲伤如果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不小心被打开,孩子的身心就会受到重创,人生也将失去平衡。
因此,在这里我想说一些重点。那就是:悲伤,绝对不是不好的感情。
的确,如果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或者是追悔莫及的失败,很难说这些事产生的悲伤是好事。但是,人生中有些事,是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其中之一,就是失去至亲至爱。这时,尽情放声大哭、悲叹,可以让自己接受至亲去世的事实,也有利于平复过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所以,不要因为“青春期是麻烦的年龄”“对考试有影响”等原因去回避死亡的话题,最好让孩子正视、面对至亲的逝去。当然,这种时候父母需要做孩子心灵的有力支撑,在必要时要紧紧地抱住孩子。
“我知道你痛苦、难受、寂寞,我也一样”,与孩子一起痛哭、倾诉。这能慰藉孩子的心灵。
另外,现在大部分家庭中也有猫狗等宠物。宠物年老多病后,需要相当多的照顾。当宠物死后,与孩子一起悲伤,时机合适时与孩子说些怀念的话。请您和孩子一起克服失去至亲至爱的悲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