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说到,成为“中国的德鲁克”,是我的一个“小目标”。其实,我的理解很简单:理论创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们的学习与研究,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德鲁克就是这样做的,很多人都可以这样做。因此,很多人可以成为德鲁克。但是,现实中处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一线的人们,忙于繁杂的事务及各种应酬,短期绩效压力很大,没有心思去搞管理创新与研究。专门搞管理学创新与研究的人士,又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忙于教书、升职及申报项目,长期脱离企业实践。从这两方面看,追求成为“中国的德鲁克”,又是一个很难成功的目标。
序言中说,这是我写的第三本书。按照老子“三生万物”的自然之道,这本书要阐述企业系统中的“万物”。因此,这本书能够比较完美地收官,创作期间确实有一些难度。
写好第1章后,我与本书责任编辑周磊老师微信沟通,他说:“《企业赢利系统》这本书是‘T型商业模式系列’中最具高度的,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内容说清楚,确实很难。我觉得您不用着急赶稿件进度,还是优先保证质量。”
所幸,书中这些内容算是我比较熟悉的。首先,从事风险投资工作,我们看一个项目,就是以团体学习与研讨的方式,评估它的“三大件”:经管团队、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其次,像管理体系、企业文化、资源平台、创新变革、私董会3.0等,属于我们投后管理工作的特色内容,我经常与创业团队一起学习、研讨,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境。
除了本书第3章《T型商业模式:让企业生命周期螺旋上升》之外,我在写作其他各章时都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例如,2020年5月初,本书的写作已经开始了,但是第5章《管理体系:组织能力×业务流程×运营能力》的提纲及模型还是模糊的。当时,我盲目地认为: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管理实践,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这么成熟,从中总结一套管理体系应该不难吧!
但是,看似容易的地方,往往是难点所在。正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管理,各种管理类书籍、文章铺天盖地扑来,最终却让我们陷入了纷乱庞杂、无边无际的管理知识海洋中。恃勇轻敌,欲速则不达。果不其然!6月初,当写到管理体系这一章时,我的创作思路被卡住了。思考了几天后,我越来越感到,仅用一章的篇幅,高屋建瓴地阐述清楚管理体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但是“如何才能借到芭蕉扇”——如何从现象的迷雾中发现本质呢?
我的做法是,到企业现场去寻找答案。稻盛和夫说:“答案在现场,现场有神灵。”王育琨提出的“地头力”理论也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然后,我停下写作,到我所在团队投资的一些企业调研了两周时间,与企业家、管理者一起研讨他们的管理体系及优化方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功夫不负有心人。创新来自历史积累,来自兴趣与灵感,更来自勤奋于实践与团体学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6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我在淀浦河沿岸的绿道上散步时,“管理体系=组织能力×业务流程×运营管理”这个公式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此外,我还有一个重要感悟,团体学习非常有利于快速全面地提高我们个体的认知水平。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团体学习是指解决企业具体问题与困境的实践过程中的共同学习。我能够写就出版《企业赢利系统》这本书,非常得益于与企业家、创业者、各级经理人等管理人员一起,就企业具体问题共同探索、思考、学习与讨论。这本书来自实践,也能够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所以,《企业赢利系统》可以作为企业内外各种形式的团体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及工具书。
在T型商业模式理论中,营销模式是三大构成部分之一。如何营销《企业赢利系统》这本书呢?营销无处不在。在这篇后记中,我就插入一点营销内容:各级经理人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础。相对于频繁地约请吃饭、购买包装华丽的礼品,我们通过团队学习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更大一些。读到后记部分,大家已经学习了本书的总体内容,如果感觉性价比不错、受益良多,就可以购买几本《企业赢利系统》,送给公司的各级管理者、朋友圈的学习群体、企业家同学会的同学等,或向他们推介。让我们时刻处在一个企业赢利系统的学习小组中,通过团体学习修炼系统思考,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秘密。
按照出版顺序,《T型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战略共舞》《企业赢利系统》这三本书,我自认为它们初步构成了重新认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个创新范式。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打算写的书是《新竞争战略》。本书第4章已经概括地谈及新竞争战略,这与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有所不同,新竞争战略以商业模式为中心,聚焦于构建独特的产品组合,重点讨论企业在创立期、成长期、扩张期和转型期,如何通过正确的战略规划获得竞争优势。
我“固执”地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就是战略规划——百鸟在天,不如一鸟在手!通过战略规划将各种战略理论及思想落实到企业经营场景。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并不过时,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大有可为,产品思维、品牌理论、蓝海战略、定位战略等对我们都有启发,但是它们必须成为战略规划的一部分、落实到企业经营场景。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说是叶公好龙或纸上谈兵。
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三遍。所以,再重复一下传统战略“三宗罪”:①战略学派众多,创新发散杂乱,难以指导企业战略聚焦。②超过99%的企业战略重点在竞争战略,而企业战略教科书80%以上的篇幅都在谈少数集团公司才用到的总体战略。③95%以上企业的高管有MBA或EMBA文凭或学习过战略,但95%以上企业缺乏例行的战略规划。
《新竞争战略》是对原有竞争战略的一次重大升级,试图将传统战略从“三宗罪”的囹圄中解救出来。
李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