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潮选书”付梓出版了拙作《碳战争》,笔者从个人的角度论述了白糖、咖啡因、尼古丁、酒精等碳基物质,也就是所谓的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关联。

笔者本身是一名有机化学科研人员,对各种各样的有机物抱有不同的感怀。既然每天的生计离不开有机物,所以笔者总想介绍一些平时大家极少了解的有机物的真相,最终完成了那本书。

幸亏《碳战争》一书受到好评,笔者也因此有幸被邀请发表了几次演讲。在某个高中演讲的时候,笔者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论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您觉得哪三种化合物给人类历史带来了重要影响呢?”

笔者遇到的高中生总会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既令人兴致勃勃却又备感压力。那时,笔者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应付着说能想到的也就是铁、纸和塑料之类的材料。多亏负责主持会场的老师打了圆场说:“那就请您写个续篇,可以叫作《材料与文明》。”这才化解了尴尬气氛。

关于材料的书,笔者其实早就打算找个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写点东西。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也就是眼前这本书。

其实,材料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人类的一切都建立在材料这一基础之上。材料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是一群不引人注目的英雄。如果想要将它们拉到聚光灯下,确实需要一些手段才行。

材料的世界里最不缺乏的就是个性!带着美丽的光泽并因为稀缺而令人倾倒的黄金,从建筑物到武器都不可或缺的文明支柱——铁,信息与文化的载体——纸,外观极其相似却能变成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物体的塑料等,每种材料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从这一点来说,撰写这本关于材料的书比《碳战争》要有趣得多。

笔者认为,材料是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力量,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关键所在。当然,这种观点并非笔者的原创。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强烈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引发这一切的契机便是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当时的美国是实至名归的世界霸主,在太空争霸中的领袖地位一直稳如泰山,不料“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突发事件不仅令美国颜面大失,还让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假如就这样袖手旁观的话,苏联就可能从美国无法企及的太空中对美国各大城市发射导弹——莫名的恐慌席卷了整个美国,这就是著名的“红色恐慌”。

为了争夺太空霸权,美国迅速展开反击。第二年,作为太空竞赛的指挥中心,美国宇航局(NASA)正式成立。为培养优秀的理科人才,美国加大力度投入理科及外语教育,并大幅提高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预算。

其中,太空竞赛需要开发耐高温、耐严寒以及耐真空的新材料。为此,美国政府横跨化学、固体物理学、物理化学、冶金学、机械学等多个领域开创了材料科学这一新领域,并为相关的项目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当时笔者还在孩提时代,清楚地记得杂志的广告中充斥着“美国宇航局开发的高性能材料”之类的文字。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个人为设置的材料科学领域现在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连日本也在1963年成立了日本材料学会,在全世界进一步扩大了材料科学的影响力。原本概念含糊的“材料”一词,也终于成了学术用语的新成员,所以本书的书名并未采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原料”,而是用“材料”贯穿全文。

材料科学催生了具有高强度、耐热性的陶瓷,在太空中能正常工作的太阳能电池板等原本地球上不曾有过的大量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很快就转化为民用产品。

材料科学在其后的岁月里依旧迈步前行,一直占据着学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位置。材料科学相关的学术杂志以影响因子值(学术杂志用于评估影响度的指标)进行衡量对比时发现,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一直向这个领域投入巨额科研经费,关于这一点在第十三章里已经提及。

越是有实力的国家或组织就能开发出越多的新型材料,而新型材料又会反过来增强这些国家或组织的实力。笔者在前文中提到,“所谓材料,就是物质当中对人类生活起直接作用的资源”,也许我们应该将材料定义为“材料是提高人类能力、实现人类意志的物质”更为妥当。想象一下在未来还会涌现出哪些新材料,帮助人类完成哪些心愿,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

本书对“网络思考者”的连载文章进行了大幅编修、充实,并归纳成书。从文章连载阶段开始就获得了多方指导和建议,笔者借此机会表示感谢,并特别感谢经常鼓励笔者的新潮社编辑部三边直太郎先生。

佐藤健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