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指南针的作用越来越大。明朝的永乐大帝任命宦官郑和(1371—1433)为使团正使,派遣船队访问西洋诸国。郑和率领的船队包括大型宝船60多艘,最大的长148米,排水量约8 000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当瓦斯特·达·伽马横渡印度洋时,舰队旗舰的排水量仅为120吨。由此可见,郑和船队的宝船规模之大。

郑和率领的船队

郑和前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今天的肯尼亚一带,发现了无数奇珍异宝。毋庸多言,在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之中,在云天一色的苍穹之下,没有磁罗盘等航海仪器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位置,也就无法完成远渡重洋的壮举。

不过,在郑和去世之后,东方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戛然而止。郑和肩负的贸易与普通的商业贸易不同,诸国向明朝奉献的贡品必然能换取价值远超贡品的赏赐,这也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长此以往,明朝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这成了终结派遣宝船出航的最大原因。假如双方的贸易能做到互惠互利,东方的航海技术将会走向何方,明朝的政治经济将走向何方,以及对几十年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历史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