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记录、传播与保存信息。在纸诞生以前,秦始皇征服六国之后收缴各地对自己统治不利的史书及儒家典籍付之一炬,史称“焚书”。当时所有的内容只能记录于木简和竹简之上,仅仅用一把火就能彻底湮灭一切书面信息。

虽然和木简、竹简一样,纸也怕火,但是纸量大价廉,易于复制信息、多处保管,即使一两本书遭到焚毁,信息依旧能得以保存。像纸这样通过降低成本而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记录媒介,是信息广泛传播的必备材料。

纸的诞生,为文化发展开创了新篇章。汉字诞生伊始的雏形是雕刻在骨头或龟甲之上的文字——甲骨文。随着笔和木简、竹简的普及,汉字的字体也发生了变化,演化出了后来的篆书和隶书。到了东汉,随着纸的诞生,今天我们熟悉的楷书、行书等也应运而生,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传世之作。尤其是到了东晋时代,随着纸张质量的提高,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303—361)将书法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

作为记录媒介的纸易于保存、运输,是文化传播的倍增器。西晋的文学家左思(250?—305)曾经花了10年时间写出了名作《三都赋》,甫一问世就好评如潮,世人争先恐后誊写其文,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而纸价飞涨。用今天的话来说,左思应该是人类最早的畅销书作家。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典故。

科举制度也是靠着纸的普及才得以实现。科举就是通过考试选拔有才之士担任官员为国效力,是不问家世选拔民间贤才的划时代制度。因此,科举考试的竞争极为激烈,某些年份的考取率仅为三千分之一。

科举考试的考题往往是从《论语》《孟子》等典籍,也就是从通常说的四书五经中选定,所以参加考试的人必须能够背诵43万字以上的典籍和其中重要的注释。当然,作弊行为也是避免不了的,现存的一套用于考场作弊的内衣上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尽数收录了考试会用到的众多典籍。关键在于,无论是应试者还是考试本身都要消耗大量的纸张。

隋文帝(541—604)是科举制度的开创者。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无数著名的政治家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才有了步入政坛的机会,最终也凭一己之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行。假如没有笔和纸张,如此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根本无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