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出生于农民之家,小小年纪就要帮着家里干农活,不过好在家里长辈思想开明,鼓励他读书识字。贾岛自己也争气,成绩在村里算是佼佼者,十九岁那年,他遇到了云盖寺住持,和住持长谈一番后,他决定出家,还给自己取法号“无本”。唐朝中后期赋税太重,出家可以减轻税务,还能吃饱饭,于是不少人为了生存而去出家为僧,其实心里并不愿意,六根更没有清静,贾岛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堂弟也跟着他一起出家,法号为“无可”,后来这两兄弟都成为了诗僧。为供养皇室,官员逼着百姓举全家之力,导致百姓过不下去了,只能钻法律的空子。出家后的贾岛终于能吃饱饭了,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诗词,并且还能和住持一起云游四海、增加见闻。贾岛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太正确了,简直是一箭三雕,于是在三十一岁那年,贾岛来到长安拜见张籍,第二年春天,他又见到韩愈。能见到自己的偶像,贾岛高兴的睡不着觉,他精心准备了诗集,想得到偶像的认同。韩愈品读贾岛的诗后拍手叫绝,还劝贾岛,你有这样的才华,出家岂不是浪费,就应该入仕啊,跟着哥哥一起干,保证你前途似锦。
贾岛一听完韩愈这话激动了起来,要知道韩愈是谁啊,那可是写过《师说》的人,他画的大饼能让整个唐朝飘上天,贾岛能不信嘛,于是赶紧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贾岛对当时寺庙的规定不认同,长安的寺庙规定过午后僧人不得出寺庙,换作其他人也就算了,不出门就不出门,又不是不让吃饭,可贾岛对此很不满意,他觉得自己还不如牛羊来的自由,所以也加重他离开寺庙的决心。离开寺庙后,贾岛就要想办法生存下去,参加国考进入仕途是首要选择,而且有韩愈的鼓励和支持,他觉得自己定能金榜题名,可考试看的是运气和背景,贾岛家族中几辈人都没做过官了,所以没有人帮扶他。贾岛在长安也没好友,只有一个兄弟韩愈,可韩愈也是自身难保,隔几天就要被贬,所以贾岛孤立无援,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多次考试无果,贾岛对国考失望至极。因为宫廷内部党派之争,当年的考试成绩全部作废,所有人都白忙活了一年。这还不是最惨的一年,文宗李昂继位后,竟然将考试科目改变了,考试中不再单独设立诗文这一项,贾岛失去自己最大的优势。
贾岛四十四岁时,在考场中答题的时候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考试经历,他心中猛然升起一股怨气,于是便有了《病蝉》一诗,他在描述自己怀才不遇,可考官认为他的诗在攻击阅卷人,所以将他逐出考场,并命令其再不得考试,这也彻底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因为此事,贾岛絮絮叨叨写了不少诗,主要表达的是自己不满,还有没考上进士的悲伤和痛苦。贾岛不属于那种天赋型学生,平时看着不怎么努力,可考试成绩出来就能一鸣惊人,他是努力勤恳的三好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了打磨诗句中的一个字,他常常废寝忘食,就连梦里都在琢磨此事,已经到了超然物外的状态。连他自己都调侃自己太过于较真,可性格如此,想改也改不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到了选择困难症晚期,别人还给贾岛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外号“苦吟”诗人,也称他为“诗奴”。
因为写诗太过于专注,完全忽略了外界声音,和自己身处的环境,所以贾岛三次得罪权贵,一次他骑着毛驴,走在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当时正值深秋,长安到处飘着落叶,美得不成样子,贾岛见此情景,肯定要写出十几首诗才能满意,他思来想去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可细琢磨琢磨又觉得不对劲,似乎这句话还差一个上句,他开始陷入自己的小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不能干扰他,就和着了魔一样,成了别人眼中的精神病,更像是缩进壳子里的蜗牛,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只过自己的日子。贾岛自顾自的骑着毛驴,嘴里念念叨叨,连毛驴走到哪都不清楚,与此同时京兆尹的仪仗队伍来了,这个官职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市长,是个不小的官位,但贾岛正在兴头上,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句秋风吹渭水,他小声读了两遍,觉得自己对的真好,可毛驴已经来到京兆尹的马车前面,想要刹车也来不及了,猝不及防间正好撞上,京兆尹觉得贾岛不尊重自己很生气,命人将他抓起来关了一晚上。
还有一次,贾岛去找朋友李凝,当他来到李凝的住所时,房门是关着的,所以贾岛轻轻敲了敲门,但里面并没有人回应他,贾岛轻轻的推了推门,发现门是锁着的,李凝并不在家。此时的郊外夜深人静,皎洁的月光照在贾岛的脸上,院子里只有树影陪着他。贾岛见到这么梦幻又孤寂的场景,灵感一下子涌上心头来,这要是不作诗一首,岂不是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一首《题李凝幽居》信手捏来,可第二天贾岛就觉得不对劲,其中一句诗不满意,贾岛有选择困难症,还喜欢较真,和自己无限制的较真。不满意的那句便是僧推月下门,他有些犹豫,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也可以,恍惚间竟然闯进韩愈的队伍中。韩愈没生气,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帮他研考诗句,韩愈觉得用“敲”这个字更好,因为是读书人,要讲些礼貌,“推”太冒失了,有失读书人的风度。贾岛一听也觉得韩愈说的对,于是就用“敲”这个字,这也是推敲这个典故的由来。不管从哪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出,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一个词,可以到旰食宵衣的程度。正所谓勤能补拙,因为贾岛整日专研诗词,所以他写出的诗词的确更精准更优美,继李白和和杜甫后,他成为唐朝最有名气的诗人,到了中晚期,他可是文艺界骨干成员。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来到贾岛的屋舍拜访,这个年轻人穿着华丽,走进来后直接拿起桌子上的诗稿读起来,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谦卑的姿势。贾岛很生气,走过去抢下年轻人手中的诗稿,他大声呵斥,像你这样的土豪,怎么能读得懂我的诗。贾岛看不起富家子弟,觉得他们都是酒囊饭袋,而诗是深刻到骨子里的情感共鸣,他的诗只有对艺术有深刻造诣的人才配读,才可以读懂。这个年轻人身上,全然没有谦卑两个字,举止也轻浮,一看就是不学无术来瞎凑热闹的人。年轻人什么都没说,生气的拂袖而去,事后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皇帝,是刚刚登基的宣宗李忱。因为得罪皇帝,贾岛被贬了。不过此事记录在野史中,没有经过相关人士的考究,也可能是大家过于崇拜贾岛,而编造出他为了写诗,不畏强权的纯粹精神。
在长安生活的日子里,贾岛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一起苦吟诗歌,一起畅谈理想,一起探索考试的诀窍。几年过去后,有人上岸得偿所愿,有人离开长安另寻出路,只有贾岛一个人把苦吟变成“吟苦”。贾岛他生活在贫苦中,吃不饱是常事,但这不能改变他的意志。韩愈因为直言劝谏被贬,在外地作诗,表明自己的心志。韩愈在诗中说自己不后悔劝谏,说为了百姓社稷,兴除利弊、尽职尽责是人臣的本分,怎么能因为担心自己的性命,而不敢说实话。贾岛听说这首诗后,极力夸赞韩愈,还写诗表达自己对韩愈的敬佩。后来又被人诬告无官被贬,所谓无官被贬,只是单纯的想把他赶出长安而已。他并无在官场上立足,可在长安的文人圈子中,贾岛有一席之地。上位者不想再看见贾岛,所以想了一个办法,这可能就是得罪皇帝的下场。将人赶到小县城中做主薄,给了他一个可有可无的职位,解决掉心头大患,这个买卖在上位者看来是值得的。不管职位大小,贾岛生来就是认真负责的人,就如他对诗歌的态度一样。他在职位上尽心尽力,不过偶尔发泄牢骚,说自己是“逐客”,也是想表达自己的委屈。在长安生活虽然苦了些,但毕竟有很多慕名而来拜访他的诗人,物质上贫瘠,可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
在长安,贾岛不止有韩愈这一位友人,还有孟郊。孟郊和贾岛的相似之处就是,一辈子离不开这个“穷”字,他们身上的孤傲清冷又相似,可能那个时候的文人都有这样的气质,大约是时代背景导致,就如现在的大学生,文凭的贬值让所有人学生痛苦不已,在唐朝中晚期,所有诗人都是痛苦的,且绝大部分的痛苦来源于物质的缺乏。因为俩人是朋友,生活的年代有重叠,孟郊的诗围绕清苦,贾岛又是“苦吟”诗歌的代表人物,苏轼将他们两个的风格称为“郊寒岛瘦”,用来赞美他们俩人的诗歌有着瘦劲荒疾之美。
贾岛在早期的风格创作,还有模仿孟郊的嫌疑,可见孟郊对贾岛的影响有多大,诗人之间的情谊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除此之外,贾岛还有一生都往来朋友,他们之间互送的诗有二十多首,这个人就是姚合。在这些友人中,姚合和贾岛的年龄最相仿,所以俩人的交往更像是平辈中的体量和鼓励。文艺界有自己独有的社交方式,可不管从哪里听说对方的名字,最想了解的就是对方的诗歌,了解诗歌后,就会了解一个人的艺术风格,更会不知觉的和他靠近。中晚唐出挑的诗人本就不多,为数不多的几个自然惺惺相惜,因为有这些朋友的慰藉,贾岛孤清的生活中才有一点安慰。他的社交圈子不在这里,所以满腔诗意无人诉说,不过他在长江县生活三年,日子还算稳定,年龄大了,又没有后代和傲人的官位,怕心血白费,所以将自己的诗歌整理出来并取名为《长江集》。在写诗歌之余,他还因为工作干得不错被提拔,任期满后,贾岛被升职为普州司仓参军,事实证明,用考试成绩评价一个人太过单一了,贾岛屡次考试失败,可真当了职,他能干得不错,做了三年参军,又升迁了,但还没来得及动身,贾岛便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贾岛的一生,可以用“生前不显,死后封神”来概括。
贾岛出生时,唐朝因为安史之乱,早已不复往日繁华,只剩下萧瑟潦倒,再加上为平定安史之乱,不少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各地被军阀割裂。皇帝肯定不能坐视不管,所以想着削藩巩固自己的权利。恰逢这一年,承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想要继承自己父亲的位置,继续领兵、拥兵自重,德宗李适没有同意其请求,引发各地藩王的不满,朝廷只能出面镇压,导致战乱四起。这是贾岛出生时的大背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注定贾岛的理想不能实现,其病逝的时候,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只有一头病驴与一张古琴,还有数以百计的诗稿,生活的贫苦也没有打倒贾岛,因为其一生都没有忘记“苦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