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出身并不差,只是命运不济,其祖上都是做官的,家境还算是不错,尤其是其父韩仲卿,一直做县令这类官职。虽然官位不大,但因工作的兢兢业业,赢得很多人的好评,其中就有李白,对韩仲卿很是尊崇。李白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很多,但是文章却是很少见,韩愈的父亲调离地方后,李白还专门写了“去思颂”。去思颂是一种文体,专门为官员送行的,当地百姓对官员的政绩表示感谢,对他的离任表示遗憾,能得到李白的文章,韩仲卿的面子是真的大,李白可是连天子的面子都不给,让他写夸人的文章,比杀了他都难受,要不是自愿的,鬼都不能指使李白干出这种事儿来。
韩愈母亲是父亲买来的妾室,韩愈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五十多岁,算是老来得子,韩愈本应该在父亲的怀抱中长大,只是还没等他长大,父亲和母亲都去世,韩愈便成了孤儿,不过他还有一位兄长,其兄嫂把韩愈视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去照顾,本以为能过几年安稳日子,可韩愈的大哥也去世了,其嫂便一个人拉扯着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着韩愈,日子过得很艰难,可不管日子多难,韩愈的家人都不允许韩愈放弃读书,加上韩愈的语感强,有极高的领悟能力,所以他在学业上很出众,因为不想成为家里的负担,韩愈十九岁的时候便跑到长安参加考,不过国考可不容易上岸,五十岁还在考试是相当正常的事,韩愈有才华,可没背景与人脉,所以接连三次都落榜了,但韩愈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觉得自己还能再拼一次,再熬几年一定可以混出来的。可能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在国考最难的这一年,韩愈上岸了。这一年的进士榜被称为龙虎榜,能考上的人不是关系过硬,就是实力过硬,榜上的人几乎都做了大官,可见进士榜的含金量有多重。
韩愈终于出人头地了,可他命里没有亲人缘分,正当他要报答嫂子时,嫂子也去世了。韩愈很痛苦,嫂子就如母亲一般照顾他,他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可对嫂子的感激和尊敬是发自内心的。韩愈将自己所有的思念和敬意都写在了文章里,悲痛之情让人动容,他还丁忧了五个月,表达自己的哀痛。考中进士只是国考第一步,这一步过了,你只能做些文职或是幕僚,要想做有实权的官,还要再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当时的考官喜欢华而不实的文章,无非是夸耀大唐政治和盛世,睁着眼睛说瞎话罢了。韩愈明明知道自己背后身无一人,只有迎合考官的喜好才有未来,可他偏不这么做。韩愈就要说实话,他就要用真理挑战规则,和整个大唐说不。所以接连三次考试都无果,期间韩愈做着幕僚的工作,还给宰相写信,反正他一刻也没闲着,人长嘴不就是要说话嘛,人长手不就是要写字嘛。
和进士考试一样,考了四次之后,韩愈才跨进仕途的大门。这一次韩愈做了七品的四门博士,工作内容就是教研学术内容,唐朝官方设立了公立学校,分别为太学、国子学还有四门,其中太学和国子学是上层贵族子弟上学的地方,四门就是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上学的学校。韩愈就是四门学的老师,他写的《师说》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年纪轻轻当老师,哪有不被气死的,所有人都觉得四门学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这里的学生摆烂、老师摆烂,。大家得过且过的混着,偏韩愈就要与众不同,他就是一板一眼的人,他认认真真的教学,一字一句的批改作业。韩愈这样的做法,引来了其他同事和学生的嘲笑,韩愈一直都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他从来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只做自己想做的人,只干自己想做的事。他告诉学生,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厉害,毕竟术业有专攻,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种思想太前卫了,在学生中引起很大轰动,所有人都在传诵《师说》。一夜之间,韩愈成了网红教授,在学生中收获很多粉丝,这也奠定了韩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位置,就连柳宗元都成了韩愈的迷弟,写诗文夸赞韩愈。
两年的教师生涯总算结束,韩愈又去做监察御史的工作,他刚上任长安附近就发生了罕见的旱灾,但是当时担任京兆尹的李实,瞒报灾情封锁消息,还告诉德宗李适,今年因为有您的庇佑,老百姓大丰收了,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李适一听既然粮食这么多,那就多加点赋税吧,本来百姓的日子就很难过了,因为这一声令下,简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韩愈作为监察御史,怎么能眼看着李实睁着眼说瞎话呢,于是立刻参了李实一本,将百姓的惨状娓娓道来。可李实是何人,他是皇亲贵胄,正因为他的身份贵重,所以其他官员才不敢打他的小报告,但韩愈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即便李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那也不行,错了就是错了,就要立正挨打。不过德宗李适并没有怪罪李实,反而将韩愈贬去阳山县做县令,韩愈着重发展这里的教育,干了一年多的时间,韩愈被调到江陵做官,在去江陵的任上,他遇到了刘禹锡,俩人算是旧友,他们同在长安做官,如今又都被贬,本来应该有很多共同话题。可韩愈认为刘禹锡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了,所以还写了信骂了刘禹锡,文艺界的八卦和黑料一样不少,两大实力派诗人背后互骂,是为了女人,还是为了事业,至今成谜。因为换了皇帝,韩愈再次被召回长安做国子博士,他又干上老本行做教师,但工作才做了一年,韩愈又被降职,他就是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性格,在长安做老师时,也不知道得罪了谁,贬到河南做县令,当时地方官员和中央政权经常发生冲突,甚至会动刀动枪。
四个藩镇的藩邸私底下商量联合造反,他们豢养私兵,还收留朝廷重犯,想要干一场大事业。连一个小镇上的武装组织都想着暴动,可见唐朝已经混乱到了何种程度,皇帝的政令只能在长安和洛阳这样的大城市施行,到了地方,这些人根本不听皇帝的话。韩愈知道后,抓紧时间部署朝廷的兵力,又切断这些人和百姓的往来,劝说他们如果你们不停止现在的密谋,明天他就将所有的事情公布出去,这四个藩镇的起义军有些怕了,最终他们没有造反。
两年后,韩愈再次回到长安当老师,老师这个职业陪伴韩愈的一生,他被召回长安的日子,似乎都在做老师,其他职业根本做不长,韩愈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写了《进学解》来暗示自己希望得到重用。宰相看完后,觉得韩愈有史学和文学上的才能,便安排韩愈去修撰历史。因为工作做的出色,文章写的好,他的事业在这段日子里可谓是更上一层楼。而且因为韩愈的名气大、文笔好,他经常给人写墓志铭,还能收取不菲的报酬。
有段时间,长安疯狂流行韩愈亲笔写的墓志铭,好像没有韩愈的题字,死都不能闭上眼睛。通过这份兼职工作,韩愈都能在长安买得起大别墅了。在官场上,韩愈做上中书舍人的位置,不小的官职,可能是有人嫉妒韩愈的日子过得太顺利了,所以举报韩愈。韩愈在江陵任职的生活,荆南节度使裴均对韩愈很好,俩人成为了好朋友。裴均的儿子裴锷来看父亲,韩愈为裴锷写序文的时,在文章中称呼了裴锷的字,被人认为不妥当所以韩愈被降职了。但是没关系,韩怼怼已经习惯了被人背刺的日子,只要他还活着,就要为朝廷办事,为百姓说话,之后淮西发生叛乱,朝廷上的软骨头一力主张求和,宪宗李纯对战事还是持摇摆不定的态度,淮西的各藩镇势力一直是刺且武力凶猛,真要打起来胜败难说,但宰相武元衡是硬骨头,他恳请皇帝武力平定战乱,韩愈竭力支持武元衡的主张。淮西叛军知道后派人刺杀武元衡,武元衡暴死街头,这是淮西叛军在挑衅皇权,士可忍孰不可忍,朝廷怕伤了面子,只能派兵去镇压叛军,年近五十的韩愈跟着军队一起出发,他要为人民为国家战斗。
韩愈为裴度出谋划策,但裴度认为韩愈是文人,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可有人听劝,李愬认为这个法子可行,冒着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本来这个战功可以算在韩愈身上的,只可惜裴度没听韩愈的。后来他又说,现在吴已经被抓住,以后不用打仗了,只要说服王承宗就行。韩愈找人写了一封信,让人带给王承宗,果然没废一兵一卒,就让王顺服于朝廷。韩愈因为在平定淮西的战役中立功,所以回来后被升为刑部侍郎。镇压淮西叛军,给地方带来很大的震慑力,那些蠢蠢欲动的藩镇终于老实了,他们一时半会不敢谋反了。这么大的功德,就连被韩愈骂过的刘禹锡,都一个劲儿的夸韩愈,文人中的事,谁也说不清楚,他们没有想象的那么文弱,也没有那么温吞,反而全是暴脾气,各个都很有个性。
今天和这个好,明天和那个闹掰了,然后互相写信讥讽,可能几年后都被贬了,相见之时,喝完酒就抱头痛哭,文艺界的事到现在也理不清楚。这时的韩愈才算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网红教授用军功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赤诚之心。朝廷没了威胁,宪宗李纯开始得意洋洋了,他觉得自己能抽出时间来玩点自己的业余爱好了。宪宗李纯不喜欢美人,也不爱喝酒,他信奉佛教,所以有了著名的历史事件迎佛骨,法门寺保持着释迦摩尼的一根手指骨,宪宗李纯派人去法门寺迎这块骨头回皇宫,因为这件事引发了长安狂热的礼佛风潮,商铺不开门,工作也都不做,整天就是礼佛。韩愈看不过眼,他上书说佛教的这些东西全都是骗人的,专门唬你们这些没文化的人,咱们要相信自己才能有更好的明天。佛教的那些秃头和尚就是为了敛财,才想办法骗大家,皇帝你怎么能跟着一起瞎凑闹。再说那块骨头不卫生也不吉利,让它进入皇宫是笑话,天大的笑话。他还历数之前信奉佛教的皇帝都没有好下场,不但死的早,还死的惨,要多惨有多惨。你要是继续信佛教,和他们都是一个下场。
韩愈这张嘴是真的毒,他说话一点余地都不给自己留。宪宗李纯都要被他气死了,当时就想将韩愈拉出去打死。好在裴度等人拼命拦着,才保住韩愈一命。这一次韩愈被贬到潮州任职,他没想着活着回到长安。不过天不亡韩愈,他又杀回来了,还担任了兵部侍郎,因为镇州兵变了,穆宗李恒登基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如果不能平定这次叛乱国家就要彻底倒了,所有人都不敢前去说服叛军,只有韩愈敢。王庭凑这个人性格乖张易怒,动不动就要杀人,动则上百人血流成河。韩愈初见他时,他拿着刀架在韩愈的脖子上,表明自己对朝廷安抚的态度。可韩愈不慌不忙,一一阐述安史之乱后,叛变之人和其子孙的下场,并且说明归顺朝廷的好处,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缓缓道来,还真的将王庭凑说动了。没有流一滴血,便将这场危机化解,韩愈口才当真了得,归来的韩愈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中当过最大的官,一年后韩愈就去世了,经历宦海沉浮,不管做何种职位,韩愈始终不忘本心,敢于谏言果真名不虚传,不愧是一条敢说真话的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