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1 / 1)

17世纪至19世纪下半期是欧美和日本历史上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而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解放了生产力。17世纪以后,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导致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开辟了蒸汽机的新时代,使资产阶级得以彻底摧毁旧的封建关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化不断发展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以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为重点。除蒸汽机外,又开始使用电气动力。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近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

发端于17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贫民窟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萌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家园而集聚于城市,为产业革命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使贫民管理(包括贫民婴幼儿的隔离、保护和教育问题)成为英国政府的头等大事,由此也开创了近代贫民慈善学前教育的传统。但这一时期英国的贫民救济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挽救贫民婴幼儿的生命,教育的成分微乎其微。18世纪末,在法、德、俄等国都出现过类似设施,但已增加了不少教育因素。

产业革命的发展,女工和童工的增加,对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母亲们外出做工,婴幼儿童的保护和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贫穷家庭的儿童迫于谋生的压力,不得不在七八岁就开始做工。他们的父母十分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入厂做工以前能学到一点起码的读、写、算知识。在上述情况下,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后来形成了一场运动,先是在英国,以后又波及法、德、美等国。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对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的方法有很大影响。

在产业革命前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儿童是在家里接受学前教育。1840年,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为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儿童接受社会学前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欧美、日各国的学前教育也出现了“双轨”倾向。一轨是为下层家庭的学前儿童设立的幼儿学校、母育学校、简易幼儿园、孤儿院和托儿所等;另一轨是为中上层家庭的学前儿童设立的幼儿园。但福禄培尔的教育方法的采用并不限于幼儿园,也推动了其他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方法的改进。19世纪后半期的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运动,成为促进欧美和日本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代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各国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上的作用日益加强。19世纪30年代,法国率先开始了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制度的历史进程。40年代,英国也通过政府拨款形式,加强了政府对幼儿学校的控制。19世纪后半期,法、美、日等国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得到较大发展,成为整个公立学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总的说来,各国主要致力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尚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于学前教育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