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古时期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1 / 1)

(一)性恶论的儿童观及畏神禁欲的教育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的情况下,也必然获得了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将奥古斯丁提倡及系统化的性恶论的儿童观大加渲染,进一步强化,并据此在幼儿及儿童教育中大力推行畏神禁欲的教育。鼓吹由于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经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在教会学校中,宗教居于所有学科的“王冠”地位;儿童从小要盲信、盲从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及独立意识的流露。以性恶论及禁欲主义作依据,教会要求摧残肉体以使灵魂得救,声称“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1]故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教会对多神教徒所创造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崇尚和谐发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敌视态度。

(二)预成论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的成人化

中世纪前期,欧洲在基督教宗教蒙昧主义的统治下,自然科学的发展长期停滞,教育理论亦徘徊不前,幼儿教育的研究更是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此状况下,一种沿袭自古代的、人们称之为“预成论”(predetermination theory)的儿童观,与上述教会所宣传的性恶论的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有的学者提出:“胚胎学的预成论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代中一直支配着科学思想。”[2]预成论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或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故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一旦他们能行走和说话,就可加入成人社会,玩同样的游戏,穿同样的服饰,要求有与成人同样的行为举止。总之,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欧洲14世纪以前的绘画,总是不变地以成年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特点来画儿童的肖像。显然,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尤其是后者)特点上的质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预成论的形成与流行除与古代自然科学(尤其是与人身心有关的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及学科)的落后或滞后有关外,还有两种原因。其一是由于古代儿童死亡率高,因此人们不愿对儿童的特点给予较多的关注。其次是与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有关:

成年人倾向于认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有像他们自己的生命一样的形态与机能。要采取特有的谦逊态度,才能发现各个时期生命的独特性,而那种特别的谦逊(在当时)是不容易得到的。[3]

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预成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从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由于受传统风气的影响,在法国的贵族家庭中保留着这样一种习惯:小男孩即要求穿骑士服,佩带宝剑,犹如成年男子的装束。小女孩则要求浓妆艳抹,穿拖地长裙,打扮得像贵妇人。有人称这样的小孩为“小大人”(miniature adults)或“6岁小妇人”(1ittle ladies of six years)。[4]近代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及教育家卢梭曾与这种理论及社会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