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语文学: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物语”即故事,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10世纪初)。它是在日本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向独立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并在形式上受到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
2.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一般采用梦幻的、象征的手法。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中占统治地位。
3.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即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4.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在中世纪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欧洲的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两河流域的《吉尔迦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
5.骑士文学指:中世纪(12~13世纪)伴随着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封建贵族文学,盛行于西欧,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骑士文学情节曲折离奇,充满虚构和幻想成分,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6.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7.巴洛克文学:即贵族文学。是17世纪的一个文学流派,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和古典主义文学、清教徒文学并称17世纪西欧三大文学。“巴洛克”一词来自西班牙语barocco,原是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世把16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称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19世纪末,史学家们认为,不仅在建筑方面,当时的美术、音乐、文学方面都存在着“巴洛克”现象。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8.清教徒文学: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清教的基本群众是中小工商业者、商贩、手工业匠人和市民阶层。清教一方面宣传努力工作、诚实守信、勤俭节欲;另一方面反对教会礼仪的铺张浪费,并谴责一切时间物质享受,强调所谓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代表有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
9.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流行的文学体裁之一。多以中古的城堡为背景,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10.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11.感伤主义:也叫“主情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而得名。提倡刻画内心活动,描写自然风景,抒发感情,强调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因排斥理性,崇尚感情,也称前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发源于英国,后传入法国、俄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
12.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13.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自然主义文学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启蒙文学并没有独立的纲领,在文学史上对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但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14.狂飙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15.“世纪病”:是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16.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有积极浪漫主义,其代表作家歌德、雨果、拜伦等。也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柯勒律治、拉马丁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7.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态度批判了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同情人民,却找不到社会罪恶的根源。19世纪末在俄国达到高峰。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
18.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19.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的产物,是19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突出表现,它包括公社诞生前后20年间公社战士写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其中以诗歌的数量最大,成就最大。其主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揭露反动派罪行,总结公社经验,号召人们继续为公社的理想而斗争等。代表人物是鲍狄埃等。巴黎公社文学以其革命的**、理想的光辉和战斗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崭露锋芒,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法国文坛为之耳目一新,同时开拓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0.俄国自然派:俄国19世纪小说创作流派之一,是当时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形成于1842—1845年间,最初是反动文人布尔加林对一批师法果戈理的青年作者的贬称,后经别林斯基反复阐述,成为俄罗斯早期现实主义派的别名。这派作家以反对农奴制为共同理想基础,其主要阵地是《祖国纪事》、《现代人》杂志,小说的创作成就占绝对优势。自然派小说家的代表作有《乡村》、《苦命人安东》、《谁之罪》、《平凡的故事》等。
21.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群作家、记者流落巴黎,他们在战争中断饱受创伤,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精神抑郁,心灵空虚,消极苦闷,常常在醉生梦死中消磨日子。法国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于是这个名称流传于文坛。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扉页上引斯泰因之语作为题辞,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22.拉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成立于1925年,在团结无产阶级作家,同各种资产阶级文学倾向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后来阶级异己分子篡夺领导权,歪曲党的文艺政策,否定文化遗产,排斥非党作家,采取命令主义,因而妨碍了苏联文学的发展。1932年解散,后成立苏联作家协会。
23.那普:1928年成立的“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及改组后成立的“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团体协议会”简称的音译。机关刊物《战旗》,后改为《那普》,成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心。1931年与其他文化团体合并、改组。
24.废墟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中,西德一些作家发表文学作品描述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一片瓦砾和心灵创伤。如伊特·艾希的诗《盘点》、鲍歇尔特的广播剧《大门之外》等,被称为“废墟文学”。文学作品因为人们的语言在战争中僵化,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明显生硬,缺乏活力。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
25.意识流小说:于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影响到世界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一般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福克纳等。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其写作技巧已渗透进后来的各种创作中。
26.表现主义: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27.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风行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它深受存在主义的荒谬与痛苦、人的被异化,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技巧,体裁是小说与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等人。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达到了**。从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到了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28.唯美主义文学: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但它以大胆的“奇谈怪论”来惊世骇俗,以强烈的抗俗精神反对社会的庸俗生活、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于文学艺术自身内部规律的探讨,表明文学已开始进入它的“自觉时代”。它对西方的现代主义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流派影响都很大)。
29.美国民间幽默文学: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一种文学。源于美国西部地区。创始人为哈特。常借用农村市井的传说故事,采撷民间的风土人情,大量使用民间的方言土语,注重描述现实生活环境和真人真事。其体裁主要为小说。具有诙谐、夸张等特点。
30.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此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31.旅美派:又称“叙美派”。是20世纪20年代由旅居美国的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所组成的文学流派。1920年这些作家和诗人在纽约成立“笔会”,后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因而得名。该派作家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对阿拉伯在外国人压迫下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真实描写了阿拉伯人在美洲的奋斗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该派代表作家有纪伯伦、艾敏-雷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