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雨果《悲惨世界》(第一部第四卷节选)[1](1 / 1)

外国文学 张景华 1083 字 2天前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致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其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诗歌26卷、小说20卷、剧本12卷、哲理论著21卷,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一味狠毒,不能发达。那客店的光景并不好。

幸而有那女客的五十七个法郎,德纳第得免于官厅的追究,他出的期票也保持了信用。下一个月他仍旧缺少钱,那妇人便把珂赛特的衣服饰物带到巴黎,向当店押了六十法郎。那笔款子用完以后,德纳第夫妇便立刻认为他们带那孩子,是在救济别人,因此那孩子在他家里,经常受到被救济者的待遇。她的衣服被典光以后,他们便叫她穿德纳第家小姑娘的旧裙和旧衫,就是说,破裙和破衫。他们把大家吃剩的东西给她吃,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猫又差一些;并且猫和狗还经常是她的同餐者;珂赛特用一只木盆,和猫狗的木盆一样,和猫狗一同在桌子底下吃。

她的母亲在滨海蒙特倚住下来了,我们以后还会谈到的,她每月写信,应当说,她每月请人写信探问她孩子的消息。

德纳第夫妇千篇一律地回复说:“珂赛特安好异常。”

最初六个月满了以后,她母亲把第七个月的七个法郎寄去,并且月月都按期寄去,相当准时。一年还不到,德纳第汉子便说:“她给了我们多大的面子!她要我们拿她这七个法郎干什么?”于是他写信硬要十二法郎。他们向这位母亲说她的孩子快乐平安,母亲曲意迁就,照寄了十二法郎。

某些人不能够只爱一面而不恨其他一面。德纳第婆子酷爱她自己的两个女儿,因而也厌恶那外来的孩子。一个慈母的爱会有它丑恶的一面,想来真叫人失望。珂赛特在她的家里尽管只占一点点地方,她仍旧觉得她夺了她家里人的享受,仿佛那孩子把她两个小女儿呼吸的空气也减少了一样。那妇人,和许多和她同一类型的妇人一样,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抚爱和一定数量的打骂要发泄。假使她没有珂赛特,她那两个女儿,尽管百般宠爱,一定也还是要受尽她的打骂的。但是那个外来的女孩做了她们的替身,代受了打骂。她自己的两个女儿却只消受她的爱抚。珂赛特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一阵冰雹似的殴打,凶横无理至极。一个柔和、幼弱、还一点也不了解人生和上帝是什么的孩子,却无时不受惩罚,辱骂,虐待,殴打,还得瞧着那两个和她一样的女孩儿享受她们孩提时期的幸福!

德纳第婆子既狠心,爱潘妮和阿兹玛便也狠心。孩子们,在那种小小年纪总是母亲的再版。版本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一年过了,又是一年。

那村子里的人说:

“德纳第一家子都是好人。他们并不宽裕,却还抚养人家丢在他们家里的一个穷孩子!”

大家都认为珂赛特已经被她的母亲忘记了。

同时,那德纳第汉子不知从什么密报中探听到那孩子大致是私生的,母亲不便承认,于是他硬敲每月十五法郎,说那“畜生”长大了,“要东西吃”,并且以送还孩子来要挟。“她敢不听我的话!”他吼道,“我也不管她瞒人不瞒人,把孩子送还给她就是。非加我的钱不行。”那母亲照寄十五法郎。

年复一年,孩子长大了,她的苦难也增加了。

珂赛特在极小的时候,一向是代那两个孩子受罪的替身;当她的身体刚长大一点,就是说连五岁还没有到的时候,她又成了这家人的仆人。

五岁,也许有人说,那不见得确有其事吧。唉!确有其事。人类社会的痛苦的起始是不限年齿的。最近我们不是见过杜美拉的案子,一个孤儿,当了土匪,据官厅的文件说,他从五岁起,便独自一人在世上“做工糊口,从事盗窃”吗?

他们叫珂赛特办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她的母亲一向住在滨海蒙特倚,德纳第夫妇见到她近来寄钱没有从前那样准时了,便更加觉得有理由那样对待孩子。有几个月没有寄钱来了。

假使那母亲在那第三年的尽头来到孟费郿,她一定会不认识她的孩子了。珂赛特,当她到这人家的时候,是那样美丽,那样红润的,现在是又黄又瘦。她的举动,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缩手缩脚。德纳第夫妇老说她“鬼头鬼脑”!

待遇的不平使她性躁,生活的艰苦使她变丑了。她只还保有那双秀丽的眼睛,教人见了格外难受,因为她的眼睛是那么大,看去就仿佛那里面的愁苦也格外多。

冬天,看见这个还不到六岁的可怜的孩子,穿着一身褴褛不堪的破布衣服,在寒气中战栗,天还没亮,便拿着一把大扫帚,用她的小红手紧紧握着它打扫街道,一滴泪珠吊在她那双大眼睛的边上,好不叫人痛心。

在那地方,大家叫她做百灵鸟。那小妞儿原不比小鸟大多少,并且老是哆哆嗦嗦,凡事都能教她惊慌,战栗,每天早晨在那人家和那一村里老是第一个醒来,不到天亮,便已经到了街上或田里,一般爱用比喻的人们便替她取了这个名字。

不过这只百灵鸟从来不歌唱。

(李丹 译)

【注释】

[1]选自《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