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尔泰《论热情》(节选)[1](1 / 1)

外国文学 张景华 371 字 2天前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著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戏剧作品有《中国孤儿》(改编自《赵氏孤儿》,也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剧本)等。

热情能主宰误入歧途的虔诚的人的命运。祈祷时只看见自己鼻尖的年轻的托钵僧越来越狂热,甚至相信如果他被加上五十磅的锁链,万能的主将会非常感谢他。他带着满脑袋的对婆罗门的想象去睡觉,必然会在梦中看见他。有时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他的眼中甚至闪现出火花:他看见婆罗门在闪闪发光。他心醉神迷,这种疾病往往是不治之症。

理智和热情相结合是罕见的。理智总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醉汉看见物体增大一倍时就表明他已失去了理智。热情就像酒:它能在血管中引起如此多的**,在神经中引起如此猛烈的颤动,结果理智被完全摧毁。理智只能引起轻微地震动,仅能在大脑中增加一些活力。这种情况发生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演说中,尤其是在崇高的诗情中。理智的热情是大诗人的特征,这种理智的热情使他们的艺术臻于完美。在过去,人们相信这些诗人是被诸神赐予灵感的,但对其他的艺术家则没有这样评论。

理智怎样能控制感情呢?这是因为诗人首先勾画出他作品的结构:这时理智控制他的行为。可是当他进一步要使他的人物充满活力,赋予他们**时,想象的火花燃烧起来了,热情控制了他,就像一匹赛马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但它的路线是早就合适地安排好了的。

(余兴立、吴萍 译)

【注释】

[1] 选自《外国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