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1 / 1)

教什么?怎么教?教谁?谁教?这是师范学校的几个基本问题。要想把师范学校办得好,必须把这些问题先弄明白。

师范学校首先要问的是“教什么?”这是教材问题。施教的人不能无中生有,他必得要运用环境所已有的事物去引起学生之活动。所以遇了“教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暂时可以下一句答语:有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但是世界上有的东西,无计其数;所有的未必是所需要的。因此,我们姑且又要加上一句答语: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

所有和所要都知道了,我们立刻发生教法问题。我们要接着问一问: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

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这问题就是:“教谁?”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能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能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

预备要做先生的是哪种人?他对于教师职业的兴味、才能如何?他充当某种教师是否可以胜任愉快?现在实际在那儿当教师的是谁?师范学校所期望于他所训练的人才有多少能做适当的教师?这也是师范学校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谁在那儿教,谁欢喜教,谁教得好,就应当训练谁。

就上面所说的,总起来看,我们知道,师范学校是要运用环境所有所需的事物,归纳于他所要传布的那种学校里面,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这个定义包含三大部分:一是师范学校本身的工作,二是中心学校的工作,三是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这三大部分应当发生有机体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血脉可以流通,精神可以一贯。它们中间不当有丝毫的隔膜。一看这个定义,我们立刻晓得师范学校的出发点就是他所要传布的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的出发点就是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建设师范教育之历程。

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既是中心学校的中心,我们首先就要把它弄个明白。我们要晓得幼年人在生长历程中有什么能力,有什么需要。我们虽不能完全知道,但是学者已经研究出来的,我们必须充分明了。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的力量。一是助力。自然界的光线、空气、失望、饮料,在常态之下,都是扶助人类生长的东西。社会里的语言文字、真知灼见,以及别人的互相提携,也都有扶助我们生长的作用。二是阻力。例如狂风、暴雨、水患、旱灾、虫害种种。都是自然界与人为难的东西。社会方面的贪官、污吏、劣绅、土棍、盗贼,以及一切不良的制度风俗,也是我们生长的挡路物。可是阻力倘不太大,可以化为助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此,我们又要问自然界与社会界对于幼年人的生长有什么助力,有什么阻力?它们对于幼年人生长的贡献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缺憾要人力补天工之不足?一个环境对于幼年人生长之助力、阻力、贡献、缺憾,要具体的分析开来才能指导教育的实施。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分析出来的具体事实必定是整千整万,学习自然不能完全采纳进去。所以进一步的工作就是估量每件事实的价值,价值估量之后再作选择的功夫,把价值最低的除开,需要可缓的除开,学学校不必教不能教的除开,留下来的容纳到学校里去,编成教材,制为课程,佐以相当设备,配以相当程序,使教师指导学生脚踏实地地去做去学。这样一来,中心学校就可以办成了。这种学校是有根的饿;它的根安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能长大、抽条、发叶、开花、结果。这种学校是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联为一气的。它能适应环境的生活,也能改造环境的生活。它是本地的土壤里产生出来的,它自能在相类的环境里传布。我们可以祝它说:“恭喜你多福、多寿、多儿子,儿子又生孙;孙又生儿子,子子孙孙到无穷期,个个都像你,个个胜过你。”中心学校有了办法,再办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它与中心学校的关系也是有机体的,也是要一贯的。中心学校是它的中心而不是它的附属品。中心学校也不应以附属品看待自己。正名定义。附属学校这个名字要不得。实习学校的名字好得多,但是这个名字包含了“思想与实习分家”的意味,也不是最好的。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都有专业的中心目的,大部分都应与中心学校串联起来。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功课若是附加的性质,决不能发生很大的效力。这种功课应当与实地教学熔为一炉,大部分应当采取理科实验指南的体裁以某教学做三者之合一。我们进行时对于师范生本身之能力与需要,当然要同时顾到。因为师范生将来出去办学的环境与中心学校的环境必定不能一模一样;要想师范生对于新环境有所贡献,必定要同时给他们一种因地制宜的本领。

师范毕业生得了中心学校的有效办学和因地制宜的本领,就能到别的环境里去办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精神与中心学校是一贯的,但不是刻印版的,不是照样画葫芦的。它要适应它的特殊环境,也要改造它的特殊环境。

这个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培植的也是生活力。她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我们这里所建议的步骤是一气呵成的:自然社会的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师范学校,活的师范学校产生活的教师,活的教师产生有活力的国民。

这个建设历程,从头到尾,都是息息相同的,倘使发现不衔接、不联络、不适应的地方,到处可以互相参考纠正,随改随进。所以中心学校随着自然社会生活继续不断的改进,师范学校继续不断的改进,自然、社会生活又随着地方学校继续不断的改进。

上述师范教育的建设历程,倘用下图表示,更能一目了然:

说明:

自然、社会里的幼年生活是中心学校之中心。

中心学校是师范学校之中心。

一、二、三、四、五是师范毕业生办的学校。

生活力代表师范毕业生所办学校培养之学生。

训练初级师范教员之高等师范或师范大学,可于师范学校外加一圈,并类推。

师范学校既以中心学校为中心,那么,有哪一种的中心学校就有哪一种的师范学校:有幼稚园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幼稚师范;有小学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初级师范;有中学或师范为中心学校,就可以办高等师范或师范大学;有各种职业机关或学校做中心学校,就可以办各种职业师范。

师范学校既以中心学校为中心,就跟着中心学校跑。凡有好的中心学校的地方,都可以办个师范;凡是没有好的中心学校的地方都可以取消师范的招牌。否则就应当根本改造中心学校和各方面的关系,使它名实相符。师范学校人数也可不拘,看中心学校的容量而定。他能容几个人就是几个人,不必勉强。一个师范可以有几个中心学校;一个中心学校也可以做几个师范学校的公共中心。例如,一个乡村师范可能有几个单级学校,几个复式学校,几个单式学校做它的中心学校。又例如,一个好的中心小学教师可以容纳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甚至于大学程度的师范生在这里学习。初级中学程度的人在这里学习之后可以去当高小的教师,大学程度的学生在这里学习之后可以去办初级师范或县立师范。

中心学校的成立有两种方式都可以实行:一是另起炉灶来创设;二是找那虚心研究、热心任事、成绩昭著并富有普遍性之学校特约改造,立为中心学校。这两种方式可以按照情形酌量采择施行。

有了中心学校,就可以在中心学校左近建筑或租借房屋开办师范班或师范学校。收录师范生可有两种方法。一是本校招收新生始终其事,予以完全训练。这种方法规模较大,需用人才、设备、经费也较多。二是招收他校将毕业而有志充当教师之学生或有相当程度之在职之教员,加以相当时期之训练。照这种办法,师范部只需准备宿舍、图书、讨论室、指导人才及需之其他设备,就可开办。这是比较轻而易举的。毕业后发给修业证书,俟办成有生活力之学校始发给正式毕业证书。原结业学校如因本校没有师范训练,亦得依照规定手续保送相当学生来此学习。毕业证书可由两校合发。这种种办法各级师范都可适用。

上面所说的是建设中国师范教育的根本原理与实施概要。中国师范教育前清办理失策,以致师范学校与附属学校隔阂。我们所以有这种隔阂,是因为我们的师范教育或是从主观的头脑里空想出来的,或是间接从外国运输进来的,不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出来的。这种师范教育倘不根本改造,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中国今日教育最急切的问题,是旧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之如何建设。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是决不容我们轻松放过的。我们很希望全国同志聚精会神的来对付这个问题。

1926年12月3日《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