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外教育理论精髓,摸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917年,中国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新教育”已然提上了日程。陶行知应郭秉文之邀,中断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业,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在教育实践中,陶公痛陈时下教育之弊端,构建适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及方法。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
陶行知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之时正是新旧文化交替之际,两种文化斗争异常激烈,体现在教育上则表现为“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之争。陶行知对这两种教育都作了批判。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中国传统教育观建立于维护封建利益的基础,在漫长的封建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旧社会更替时,许多内容逆时代潮流而动,不利于社会发展。陶行知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小众”教育,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培养“人上人”的教育思想,痛斥传统教育“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陶公主张大众教育,他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民众教育是民众的教育,民众自己办的教育;为民众的最高利益而办的教育”,亦即新时代的教育应服务人民和国家,而不是生产“伪知识阶级”和培养特权的工具。
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使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陶行知讽刺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是“大笼统,小笼统,大小笼统都是蛀书虫,吃饭不务农;穿衣不做工”,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鉴于此,陶行知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亦即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指导。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
可见陶行知对传统教育最大的不满是实践与理论分离。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的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故读书人脱离了生产,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
2.对洋化教育的批判
基于发展工业的需要,改良派在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兴学堂”的主张,结果却是以效仿德、日、美的“洋八股”代之。
洋八股源于地主阶级救国图存的迫切期望。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部分有识之士被列强的长枪利炮惊醒,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期望以此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摆脱受列强欺压的现状。但是改良派把持的洋务运动以及改革派主持戊戌变法,尽管开启并推进了近代新学,却不能够真正改变国运颓败的状态。梁启超《康南海传》有言“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限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又言“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直至甲午重创,时人痛切:“外人所持者为兵甲之坚,科学之利,此非研经铸史考订辞章所能有为也。”清王朝在引进和传播西方学问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目的是培养技术人才以维护封建统治,加之“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又难以挣脱传统”,在学习西方时难免有所偏于军事而忽略大众教育。陶行知断言“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同者”“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仪型他国”“何能求其进步”。他认为只有建立和开展适合国情的教育,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学界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孕育与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起于1917年,终于1933年。1917年,陶行知开始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1919年,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写道:“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即是创造精神……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此文首提“创造”二字,强调创造人才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新旧思想交替之际,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一件振聋发聩的创建。
为了推行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不但大力提倡并践行试验教育,把“发明能力之如何”作为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提出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能力:
(1)提倡试验心理学,反对书本知识灌输和主观研究,反对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
(2)主张设立试验的学校,反对按照模式固化的学校教育。
(3)主张“注重应用统计法”的教育原理,反对定于一人私见、定于一事偶然的教育原则。
(4)主张“注重试验的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
2.发展与成熟阶段
1933—1946年,陶行知完善了创造教育思想。
1933年3月,陶行知在《教育建设》上发表《创造的教育》,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思想。该文就创造教育的概念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标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正式形成。文章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演绎出“行—知—行”的认识论,并探讨了行动、思想、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以说陶行知就此鲜明地举起创造教育的旗帜:“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又陆续发表《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民主教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等文章,从不同侧面对创造教育理论进行了完善。尤其《创造的儿童教育》有关“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把创造教育与民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赋予了创造教育新的社会价值,升华了创造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