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1 / 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了不少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论各具特色,如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陈鹤琴的儿童教育等。其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极富特色,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本土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然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来源之一,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路径,提供了借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本质的回归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特别是“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还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于生活,又反过来促进生活的发展。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是一致的。其合理内核可以被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所吸收,并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之中,成为今天中国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厘清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脱离生活等各种新老八股教育的否定。

关于生活,陶行知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其基本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泛指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即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息的,就是生活。二是指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即“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既包括了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包括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质上是指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的生活实践。关于教育,陶行知在不同的场合也说过,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又说教育是生活的改造,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两层意思,分别指出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陶行知提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求得生活的向前向上与提高。他认为生活与教育具有同一性,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因此陶行知大力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今日中国内地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试教育、分数教育仍未断绝。培养的人中,固有不少四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仍有一些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昭示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人,改造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不是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小姐,也不是培养只会埋头学习的蛀书虫和应试机器。

(二)构建大教育体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特别是“社会即学校”的主张,认为社会有学校的意涵,学校也有社会的意涵;到处是生活,则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力量帮助社会进步。社会与学校要联系紧密。有鉴于此,要把教育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审视。要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在改造现有学校的同时,把社会办成全民的大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大教育体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活动。

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界出现了一股贪大求洋的风气。在办学规模上,学校越办越大,动辄万人大学,声称是“规模出效益”;可是师生疏离,师不识生,生不识师,一座偌大的大学城,不见几个教师和辅导员,学生有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教书育人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内容上,有些人大肆兜售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洋为重,以洋为高,满口现代后现代;可是数典忘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导致文化自卑,自惭形秽,甚至软实力的丧失。在学校层次类别上,重视重点大学、全日制大学、研究型大学,而轻视一般大学、师范大学,特别看不起高职高专。可是培养出的人才,有的享受国家教育的优质资源,毕业后却竞相成为他国的顺民;有些人基础不厚,过早专业化,结果货不对板,以致一职难求,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却十分稀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构建大教育体系,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活动,以培养四化需要的建设人才。可以办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日制学校,也可以办各种各样的半日制学校;可以办半脱产学习的正规学校,也可以办不脱产的业余学校;可以办长期的培训学校,也可以办各种各样的短训班;还可以办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自修大学、网络大学;可以办学历大学,也可以办非学历大学或各种专业技术证书班。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办学形式,形成一个既包括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也包括初、中、高等的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还包括电大、函授、网络教育、自修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现代大教育体系。这样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够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把教学做视为一件事,以“做”(实践)为中心,把三者统一起来。提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精神,是强**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跟今天我们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出一辙。尽管陶行知当年提倡教与学的内容,跟今天不尽一致,但其原则、精神和做法仍可借鉴取法,成为我们今天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指南。

为了纠正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均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去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做法。一般的干部或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就应该干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学什么;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特别要重视教学做合一,因为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在初等教育和普通中学中,系统的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也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否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会影响今后专业学习的成绩,因为他们学习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目的,还是为了将来的“做”。在各类专门的高等学校里,实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做,有利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及其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各种业余学校补习班或者专门技术培训中,则按照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有的侧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或复习提高,有的就以“做”为中心,例如校企合作办学,厂校挂钩顶岗实习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学到科学技能,才能学到熟练的技术。上述各类学校无一例外地都要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和改革的指导方针。总而言之,按照各自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的开展教学做,有助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违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有可能走进死胡同。“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是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不二法门。舍此别无他途。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徐莹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思考与练习

1.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2.生活教育理论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