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抽样学校的基本情况

除了利用样本县上报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来分析样本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变化情况以外,课题组还通过校长问卷收集了抽样学校的办学条件信息。表7-23反映了抽样学校的基本信息。从该表来看,每个县所抽取的学校数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初中的学校数普遍较少。因此,这部分数据并不能反映样本县的总体情况,而只能反映抽样学校的办学条件。

表7-23 抽样学校的基本情况

表7-23中的学生数表示的是所有抽样学校2010年在校生总数之和,寄宿生人数表示的是所有抽样学校2010年寄宿生人数之和。从表7-23来看,各样本县寄宿生人数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定兴县和涿州市的小学寄宿生人数为0人,齐河县和寿光市只有农村小学有寄宿生,而融水县和鹿寨县则不管是县镇,还是农村都有小学生寄宿。尤其是融水县,可能是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县镇和农村的中小学校都有较多数量的寄宿生。

7.3.2 抽样学校的办学基本状况描述

表7-24 抽样小学的部分生均办学条件指标

表7-24反映了抽样小学的生均学校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室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和师均办公室面积等情况。根据学校所在地,该表将所有抽样小学分为县镇小学和农村小学两类,试图对这两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比较。如该表所示,就生均学校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室面积和师均办公室面积而言,农村小学要高于县镇小学(寿光市除外)。就生均图书册数而言,定兴县、齐河县、寿光市、鹿寨县的农村小学略高于县镇小学,涿州市和融水县的县镇小学明显高于农村小学。这反映出,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村小学的占地面积较大;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图书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在解释表中的数据时,还需要注意农村和县镇学校在校生数的差异,可能影响生均指标的比较。正如本章第二节所表明的那样,鹿寨县、寿光市和齐河县的小学在校生数中农村学生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已有学者指出,学校规模(在校生数)的差异导致生均指标往往不能敏锐地反映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3]。

表7-25反映了抽样初中的生均学校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室面积、生均图书册数和师均办公室面积等情况。该表显示,除了融水县以外,其他五个样本县的以上五项指标均表现出农村初中高于县镇初中。正如本章第二节的分析表明,除了定兴县以外,其他五个样本县初中在校生数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近年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就读等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在校生数锐减。这导致用生均指标来进行城乡对比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表7-25 抽样初中的部分生均办学条件指标

表7-26反映了抽样小学其他办学条件(如开水房、水厕、卫生室和环形跑道)的建设情况。就开水房而言,只有涿州市的县镇小学每所学校都有开水房,寿光市的农村小学有63.2%的学校有开水房。在齐河县的农村小学、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县镇和农村小学,虽然有较高数量的寄宿学生,但是只有较低比例的学校有开水房。

就水厕而言,除了寿光市和鹿寨县的县镇小学有较高比例的学校有水厕以外,其他地区的小学有水厕的比例偏低。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旨在通过综合利用沼气和太阳能,解决农村中小学旱厕卫生等问题,改善校园环境卫生状况。从抽样小学的情况来看,2010年齐河县农村小学没有学校有水厕,寿光市、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农村小学有水厕的比例都低于50%。总体来看,样本县农村小学有水厕的学校比例依然偏低。

就卫生室而言,涿州市的每所县镇小学都有卫生室,寿光市的县镇和农村小学有卫生室的比例较高,其他地区的小学有卫生室的比例偏低。在鹿寨县的县镇和农村小学,有一定数量的寄宿学生,但是没有学校配套建设卫生室。

就环形跑道而言,齐河县、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县镇小学有环形跑道的比例较低,齐河县、寿光市的农村小学有环形跑道的比例相对较高。正如本小节之前所分析的那样,融水县和鹿寨县由于受地形限制,体育场(馆)建设受限,影响了环形跑道的建设。

表7-26 抽样小学有开水房、水厕、卫生室和环形跑道的比例(%)

综合表7-26来看,样本县小学的学生生活配套设施仍然有待改善。

对比表7-26和表7-27,初中的情况明显好于小学。就开水房而言,所有的县镇初中基本都有开水房,高于50%的农村初中有开水房。就水厕而言,融水县和鹿寨县的所有初中、寿光市的县镇初中都有水厕,但齐河县、寿光市的农村初中水厕较少。就卫生室而言,融水县和鹿寨县、定兴县的农村初中有卫生室的比例较低。就环形跑道而言,融水县和鹿寨县的初中学校有环形跑道的比例偏低,这也验证了上文关于融水县和鹿寨县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偏低的结论。

综合表7-27来看,虽然样本县初中学校的学生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好于小学,但是有些地区的水厕、卫生室和环形跑道建设依然需要改善。

表7-27 抽样初中有开水房、水厕、卫生室和环形跑道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