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推动面向深度融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1 / 1)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最大的建设成效是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领域探索了新时期面向深度融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是对早期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从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再一次超越,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提出了发展性的要求。

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首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所带来的是差异性特征。从学校业务来看,数字校园建设涉及教学、教研、学习、管理、校园文化、家校互动、德育、评价分析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除管理这一环节具有相对“刚性、明晰、可复制性”的业务流程外,其他方面通常都会关联到学校需求的差异性,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差异性。此外,由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实践改革、教与学方式创新发展等带来的,由教育教学实践基础层面持续变化所带动的需求不确定性,决定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业务系统的差异性、动态变化性,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度目标是关联到教与学过程的,这彰显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渐进性。其次,从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一期建设的实验进程来看,它在将学校教育教学业务需求表达成工程化的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学校缺乏具有这种品质特征的“复合型”人才,由此而导致学校的方案“企业化”,被技术方案所驱动,在校企协作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设计、生成、使用和优化等方面一时还难以生成主导性的力量。最后,数字校园建设进程涉及教委、财政、信息中心、企业(含监理)、学校、专家,而其指向教育教学必然会密切与教研的关系等,多部门联动下的协同机制建构是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进程深化的内在要求。业务的动态性、开放性,管理的多部门、协同性,使得数字校园建设在面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必然会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中,这一新型的体系建构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度问题。

7.5.1 数字校园建设深入推进的机制问题

伴随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深入,数字校园的外延和内涵都在拓展。就“外延”来看,数字校园建设所依赖的“整合”“融通”特性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如需要有区域范围内的数据体系,需要有区域范围内的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服务等。就“内涵”来看,数字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向教育教学的核心业务领域渗透,向教与学方式创新的方向发展,“水越来越深”。如何能够蹚过这一深水区而到达数字校园建设的理想彼岸?机制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实验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深化发展机制需要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第一,在学校要建立起促进学校信息化能力持续发展的机制,以取得核心领域的突破,其重点是加强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体系建设,以提升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业务部门的发展意识;第二,在区域层面上,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各个业务管理部门,成为区域教育业务部门的内在诉求,特别是和教研部门的合作,形成区域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机制;第三,在数字校园建设力量构成上要建立新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专家引领、企业参与、学校选择”的建设机制,在“自主建设”和“购买服务”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子。

7.5.2 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规范

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涵盖很多方面,从整体来看,建立数据体系最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数据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持久性价值的部分,学校的业务系统可能会伴随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发展而变化,但数据是相对稳定性的形态;第二,“整合”“融通”的特征体现在信息技术系统中的不同层面,从数据层、功能层、接入层努力都可以带来“整合”“融通”特征的提升,数据层是实现“整合”“融通”特性最显著、最关键的一层,通过数据可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深化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但如何形成大数据、如何采集和汇聚大数据、如何使用大数据等,是需要数据规划的;第四,从当前数字校园建设模式从个体学校向区域联动整体发展进程看,数据是促进区校联动的关键纽带。建立数据体系需要在基础数据规范、数据交换和汇聚、数据应用等多个层面上开展工作,如图7-3所示。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如大兴区区域性数字校园平台建设。

图7-3 数据体系建设及其工作开展内容

7.5.3 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数字校园建设的动态性、开放性及其“软件”特征使得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北京市教委需要在投入结构、投入方向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实验逐步明确地提出“各学校应结合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合理安排硬件、软件、资源建设、培训等各方面的投入,以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健康、有效和可持续发展”,使得资金投入覆盖数字校园规划、建设、应用、管理、运维、培训等所有环节。同时,在市级层面上,“逐步实现市级对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灵活布点和动态支持机制,及时发现和培植有想法、有基础、有特色的区、校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通过“选苗浇水”等方式,建立全市范围内的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机制。

经过上述实践进程探索,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初步建立了新时期面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这一信息化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超越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范畴,进而信息技术体系与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机制、可持续发展、创新应用能力、师生素养和文化环境融合而生的新型信息化生态系统,它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生态体系的建构。

这一新型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具有如下关键特征。

第一,推进方式上,探索试点先行,课题研究跟进。由于数字校园是进入教育信息化整合、优化期的工作,任何工作的推进都具有系统性、非线性、动态性等特征,没有任何一条线性的发展路径,因此,正在面向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试点探索先行,课题研究跟进,小步求证,上下同力。

第二,融合途径上,迁移应用切入,创新发展跨越。具体表现为教育教学业务融合特征(迁移、创新——体现在学与教方式创新)、学校发展整体特征(业务融合,颠覆性创新)、区域特征(优质资源聚合、增生,如教研)。

第三,机制建构上,多方协同推进,理论实证结合。具体表现为面向融合创新的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机制建构。包括协同(跨部门、跨专业、跨领域)、推动协同机制的创生(如在跨专业专家队伍服务上)、“政府主导、专家引领、企业参与、学校选择”的建设机制。

第四,融合深化发展上,开放共享倍增,互联网服务纵深。具体表现在向互联网环境的迁移、向网络的迁移和开放性特征(不封闭,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服务,面向业务精细融合的高可用性发展)。

第五,可持续发展保障上,投入结构优化,绩效评估调优。具体表现在运维保障以支持数字校园深化发展的开放性引导和以绩效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估方面。

当前,从实践来看,这一新型的信息化体系中“多方协同”是关键,是这一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构的核心,它表明这一新的体系不是传统的“职能”体系,其本质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关联、整合、解构和重构传统教育教学各类业务要素的“生态”体系。在“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推动下,在成功的数字校园实验校中,这一体系建构得相对完善,而在区域层面上,具有这一特征的区域性生态体系建设相对困难。学校信息化体系的建构正以“U”形结构辐射、传播和带动区域信息化体系的建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