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文字的起源(1 / 1)

关于文字的产生,一直众说纷纭:

一说认为文字源于“结绳记事”,如《易经·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如许慎《说文解字·叙》中也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此观点认为,远古时期,人们都是采用结绳来记事,后来“圣人”改为契刻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结绳和文字根本不同,这种帮助记事的方法不可能发展成为文字。

一说文字是由“一”字演变而来,认为“一”字可作五种变化,或屈折成直角、锐角,或“引而绕合”成“□”或“○”等,再行组合而成字。但这无疑是一种主观臆想,并不足信。

一说文字的起源同八卦有关,认为八卦是文字的雏形。例如,《易经·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东汉赵壹在其《非草书》中也认为文字是天象所垂、河洛所吐、圣人所造。

又如唐李阳冰《论篆》中说:“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

一说是流传甚广的“仓颉造字说”,认为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春秋纬·元命苞》)。

唐张怀瓘在其《书断》中也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但是《荀子·解蔽篇》中却有“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观点。可见,仓颉也并不是文字的创制者而是“独传者”,说明了仓颉是对文字进行过搜集、整理的。

那么,汉字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郭沫若在其《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说:“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他认为汉字起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因为“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但为数不多。刻划的意义至今虽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所以,他说:“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

类似的观点还可见于陈炜湛、唐钰明编著的《古文字学纲要》:“汉字起源于原始记事方法,特别是图画和契刻;它萌芽于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6000年;其形成为体系,当在夏代,距今约4000年。”

王显春在《汉字的起源》中认为:“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绘画、刻契、结绳、编贝等。”

甚至还有人认为后来的汉字是由孔子亲手制定的。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由前文所提的《古文字学纲要》一书我们可知,汉字由萌芽时期,到形成体系的夏代,经历了近2000年。这近2000年,无疑是汉字产生的重要时期,但可惜至今没有可信的文献资料来证实汉字在这一时期是如何产生并形成系统的。

由此看来,汉字的起源,至今扑朔迷离。

但无论如何,在汉字产生的同时,书法已经萌芽了,因为我们发现先民的刻画中,已经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力与表现力,还有朴素的审美观。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认为,当时甚至已经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这“柔软性的笔”,恐怕就是后来毛笔的雏形。我们知道,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毛笔的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毛笔柔软有弹性,书写时随着提按顿挫变化,能写出粗细方圆各种不同形状和质感的点画。正如汉蔡邕在其著名书论《九势》中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

汉字自发明始,一直具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平面空间性,并且形、音、义三位一体,纵横斜正的点画具有无穷的创作可能,加之使用表现力极为丰富的毛笔进行书写,必然会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